传统文化 红楼才女:堪怜咏絮才

红楼才女:堪怜咏絮才

354
清代孙温绘制《红楼梦》图画(公有领域)

东晋的一场大雪飘落在诗酒风流的高墙深院,化作那个时代最美的诗情画意。谢道韫悠然吟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从此,咏絮之才成为稀世才女的代称。以絮咏雪,已是难得的天然佳句,若是以絮为题,却要如何演绎?

在大观园由盛渐衰的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残,诗社的活动早已搁置一年。虽有林妹妹以一首《桃花行》重振诗社,但由于各种俗务缠身,诗翁们到底没有再做起诗来。

某一日,湘云百无聊赖,在庭院中瞥见飘飞的柳絮。从来诗才敏捷的她,等不及诗社的安排,信手填一支《如梦令》。其词曰:

岂是绣绒才吐,卷起半帘香雾。

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

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古时候,文士视词为“诗余”,大多以赋得律诗、绝句为能事,对词的创作不甚重视。而当宋人苏轼“以诗为词”,才女李清照作《词论》提出“别是一家”,词的特性与传统才逐渐得到确定。词牌数量众多,录入典籍的便有一千多个,每个词牌对字数、声律、对仗的要求各不相同,其繁杂程度更甚于诗,创作难度也更高。或许正因如此,大观园的才女们大多能作诗,却很少留下词作。

似乎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与柳的意象总是不离伤别、飘零的意境,仅有少数几首譬如“二月春风似剪刀”的清新之作。湘云这首词则精巧可爱。她本是娇憨直爽的少女,只在熏风中感受到美景带来的愉悦。柳花吐露绒球般的白絮漫天飞舞,仿佛化作濛濛雾气。

柳絮飘满庭院,占尽春日风光,莺燕等春鸟也只能发出几声妒忌的啼鸣。然而在这片热闹的繁华景色里,却值春光消逝的时节。她信手一挥,将几缕柳絮捧在手心,希望留下它们,也留住春天。身在良辰美景间。

乐天的湘云来不及感时伤世,完全以赤子之心及时享受自然的造化。她的柳絮,轻灵迷濛似一场沉酣香梦,让她暂离红尘纷扰,忘却身世烦忧。即使这眼前景致稍纵即逝,她依然发出最纯真的呼唤:“且住,且住,莫使春光别去。”

黛玉也被这首纯真热情的小令打动,赞其“新鲜、有趣儿”。这时诗社已更名为桃花社,社主为黛玉。心思敏捷的湘云生出主意,请黛玉明日起社,约大家来填词。黛玉早被她的柳絮词唤起诗兴,欣然应允。哪知湘云性急,又道今日天气好,何不就定在今时?

大观园的最后一次结社,便定在了潇湘馆,宝玉、宝钗、探春等相继而来。黛玉和湘云早已拟好题目,以“柳絮”为题,每人填词一阕。众人先将湘云的小令称赏一番,便在梦甜香的袅袅青烟中开始诗意之旅。

屡次落第的宝玉这次又交了白卷,诗才稍逊的探春只作出半阙,宝钗偏偏卖个关子,要瞧了别人的,才能看自己的。众人便评赏最先完成的潇湘之稿。黛玉作的是一首《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队成球。

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首词以工整细腻的笔法,描绘出一幅凄美的飞絮图。百花洲乃黛玉故乡——苏州的一处名胜,燕子楼是才女关盼盼独居并亡身的地方。柳絮离开枝头,因风漫舞,无依无靠,让多愁善感的黛玉想起家乡,还有那位香消玉殒的美人。黛玉的宿命是以眼泪报恩还债,她却用泪眼婆娑洞彻人生如絮的因缘。

空中的柳絮团团簇簇,看似成群结队,却已是无根浮萍,无论南北东西,做不得半点主。人生,不也是这般漂泊不定,不知归宿吗?风拂柳絮的姿态,看似柔情缱绻,风情无限,在黛玉来看,不过是刹那芳华。最终,微风会变成朔风,绿枝会化作枯木,这柔弱的柳絮不知将陨落何方?

黛玉咏絮投射她对身世际遇的感伤,赋予柳絮一个个忧伤的姿容。人会一夜愁白头,柳絮离开树梢时,正是枝叶嫩绿青碧之时,但它选择纯白作为主色调,恐怕也是预知了命运,这才愁白了青丝吧。春红落尽,尚有惜花人掩埋于净土,而柳絮飞向天边,是谁舍弃了它,又有谁来将它收葬?它一旦离开枝头,任凭风随意吹动,飘向未知的远方,这与远嫁的女儿有何异?而这一切,却无人关心、挽留,柳絮果然是薄命人的写照!

这首咏絮词美则美矣,情景的描绘、情绪的表达,均属上乘笔法,唯一不足的便是立意太过悲凉。无怪众人看后皆感叹:“太作悲了,好果然是好的。”赠她“缠绵悲戚”的点评。

清代孙温绘制《红楼梦》图画(公有领域)

最后,众人一起来看宝钗的作品。宝钗先将作品构思说与大家:“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看来,宝钗是要再续螃蟹宴的惊世之笔,将咏絮翻出不寻常的新意。只见她的《临江仙》写道: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才读第一句,湘云便抢着赞美,说这句已出人之上。明礼练达的宝钗看待事物的眼界总能超越世俗,她笔下的柳絮不但身份尊贵,还有一股不与世同的清洁态度。

这一幅飞絮图画在瑰丽堂皇的白玉堂前,东风拂过,它没有被吹散四方,反而被吹得更加舒展均匀,展示着华贵雍容的仪态。宝钗这起句果然在境界上超出前人凄美的意境表达。

柳絮飞舞引来蜂蝶纷纷追随,在半空中相互映衬,好不热闹。一笔带过满园兴盛的春光,她又引出更为精妙的解读。柳絮随风高飞,这是风在助它,免于逐水而逝、零落成泥的凋零结局。再看那万千条柳枝,无论叶落花飞,终不改沉静垂下的温默姿态,对于柳絮的离去,它也是一副聚散随缘的达观姿态。

这玉立的柳枝、飞动的柳絮,何尝不是宝钗随分从时、顺其自然的志向表达吗?美好的柳絮纵使无根又有何妨,宝钗道出全词最为明快激昂的一句:“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好一个薛蘅芜,一首咏絮词一扫他人词作的颓丧阴郁,表现出对生命的由衷喜悦和尊重,是一种志气高昂的端正精神。柳絮飘向天边,有人感应到春光乍逝,有人读到离恨愁苦,也有人望见浩渺青云,激发灵魂深处最有力的赞叹。

众人读罢,皆是拍案叫绝。宝钗的词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海洋,一浪一浪将作品的情绪推向高潮,最终冲向天空,与青云相接。

还记得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上有句话:“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说的正是诗才不分伯仲的钗黛。“咏絮才”一句虽然喻指黛玉,但柳絮实际上照应的是雪,或许就是“丰年好大雪”的薛宝钗吧。这样一来,或许我们可以理解,为何咏柳絮一社,双峰并立的仍不出宝钗与黛玉。

作者:柳笛
(转自 大纪元)
责任编辑:康慧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