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贾府上下,忙着张罗甯国府老爷贾敬的丧事时,娇柔灵秀的林妹妹,也在自家院子里祭奠过世的父母。这是贾宝玉透过其贴身丫鬟的言行推测出来的:七月是瓜果之节,家家都有上坟的习俗,或许是黛玉有感于心,便在私室自行祭奠,盖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
宝玉有意拖延了片刻再去看黛玉,只见院内残烟余醴,紫鹃等人收拾陈设,而屋中又见黛玉病恹恹、弱不胜风的模样。
两人闲叙几句,宝玉便瞥见砚台下微露的宣纸一角,顺手拿起,小心揣在怀内。他能错过黛玉私祭,决不能错过她的清词丽句。
得黛玉松口,宝玉才和后来的宝钗一同拜读新作。这是一篇组诗,写的是历史上有名的几位美人。
宝钗读了,理性地品评这组诗“命意新奇,别开生面”,宝玉读了,更是赞不绝口,索性将它命为“五美吟”。

说起作诗的因由,雪雁先时道,林姑娘先拒绝了同探春看望王熙凤,接着“又不知想起什么来了,自己哭了一回,提笔写了好些,不知是诗是词”。黛玉自己说:“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忌,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今日饭后无事,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
作诗之前,黛玉于前夜参加宝玉的生日宴。群芳众艳欢聚一堂,玩起“占花名儿”的酒令,即在签筒中放着若干绘着花草、题着诗词的签子,并附着饮酒规则,行令时由一人抽签,依据签上的规则或饮酒、或表演。
轮到黛玉,抽得一支芙蓉花签,题着“风露清愁”,附一句“莫怨东风当自嗟”。花签所绘所写,与那太虚幻境的判词、套曲无异,都在暗示红楼女儿的前世今生。木芙蓉,多纤细之美,当风露而玉立,含愁欲泣,不正像娇柔袅娜的林妹妹吗?那一句旧诗,语出欧阳修的《明妃曲》。其结尾处写道:“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面对此签,恐怕黛玉也不得不想起古时的薄命美人,再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或许,《五美吟》便在这样的心绪下写就。

大观园里千红万艳,黛玉以灵气与才情最为出众,容貌也是一等一的。且看她初进贾府时:“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黛玉之美,不单单是五官体态的纤柔,更多地来自仙界的纯清、人间的诗心、身世的流离共同滋养而成。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黛玉题诗,借古人言志,自是要在浩瀚历史中,甄选出与自身遭遇、心声最为契合的几位,嗟人也是自嗟。
中国数千载璀璨文明,青丝朱颜次第登场,谁是黛玉隔世的知音?黛玉依次写下西施、虞姬、明妃、绿珠、红拂的名字。不知何时,代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四位女子成为世人称赞的四大美女,而在黛玉眼中,仅有两位入选她笔下佳人——西施与明妃。
西施与明妃,一个天然真淳,一个孤标傲世,一个繁华偏爱水精神,一个丹青难画好颜色,却都能够为家国与百姓的福祉牺牲自我,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这样的模样、心性俱佳的妙人,才是黛玉心之所向啊。

《西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西施应是形象上最接近黛玉的美人了。黛玉身子娇弱,恰是“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因见她眉间若蹙,赠表字“颦颦”,不正是西施捧心时的动人模样吗?
黛玉不写她浣纱沉鱼之惊艳,不说她忍辱负重之德行,而从功成身退、曲终人散提笔,一代美人隐没于历史的浪花中,旁人只能空自怀念。她笔锋一转,视线也转至西施的故乡,那位曾受世人嘲笑的效颦女华发丛生时,依旧能在溪边浣洗衣衫,过着安稳终老的生活。
西施的归宿如何?有人说她葬身于吴宫的乱兵之中,也有人说她和范蠡归隐江湖,不一而足。而这却不是黛玉想要一窥端倪的,她对西施,更多的是心疼与怜惜。容貌、名利为身外之累,名垂青史的西施,反不如无貌、无才、无功的东施活得潇洒自由。
反观黛玉,自携几分超世之意,亦不曾劝宝玉追逐仕宦之路;数次语参禅机,临终前焚尽所有诗稿,宁愿身后不留一丝声名,可不正是“逐浪花”吗?

《虞姬》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这个世界有一种娇红的花草,无风自动,似美人翩翩起舞;也有一支双调的词牌,反复吟哦,似美人幽幽叹息。它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虞美人。
虞姬,正史中的刹那芳华。《史记》载:“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她的身世与生平,无处寻觅;她的倩影却永远地定格于楚汉之争的最后一夜。垓下的潇潇楚歌声,击溃了西楚霸王最后的斗志,化成一支慷慨悲壮的歌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位美人以歌声相和,以舞姿相伴,上演着一幕经久不衰的霸王别姬。
那是梨园子弟唱不断的离情,更是文人墨客书不尽的追思。在后来的传说中,虞姬手执佩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她是恨的,恨不见项羽称帝,恨不得长相厮守。但虞姬在决战的前夕,把一线生机许给了霸王。
黛玉再现饮剑诀别的画面,并将她和背楚投汉的两位将军含蓄比较,正是“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君恩是楚腰”。
黛玉这一世的因缘何尝不是因报恩而起?她看虞姬短暂的一生,仿佛也看到自己的归宿:缘起时不离不弃,缘散时翩然归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