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不一定知道在中国古代还有一个“人日”,就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七。据说在盘古开天辟地后,女娲第一天造了鸡,第二天造了狗,第三天造了猪,第四天造了羊,第五天造了牛,第六天造了马,到第七天才造了人。因此这一天被称为“人日”,也叫“人庆节、人胜节、人口日、人七日”或是“七元日”。也就是说,正月初七是人类共同的生日。
最早记录“人日”的是西汉东方朔的《占书》:“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至少从汉代开始就有庆祝“人日节”的习俗,相传这一天如果天气晴好、人事和悦,就意味着新的一年人丁兴旺、吉祥平安,会受到上天的庇佑,若恰巧在这一天有孕妇分娩则更为喜庆。
如果说唐宋之前“人日节”还只是民间的节日,那么唐宋时则正式确定为官方节日。唐朝的《开元七年令》、《元和令》、《天圣令》、《元丰令》和《庆元令》等政府律令都规定:“人日假一日。”宋朝则继承了唐朝的假日制度。
古人如何庆祝“人日节”呢?南朝梁时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于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
北吃煎饼 南吃“七菜羹”
“人日”这一天究竟吃什么?因为初一到初六是各种动物的生日,所以民间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四不杀羊,初五不杀牛,初六不杀马”的说法。既然没有肉吃,那到了初七“人日”,就只好吃素了。因为地域的关系,南方人吃用七种蔬菜做成的菜羹,名为“七菜羹”或“七宝羹”,寓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代表人类生活的更新。

天气寒冷的北方则吃煎饼,不过应该与今日的煎饼不尽相同,但知道是用面粉制成的食物就好。《辽史‧礼志》记载:“人日……俗煎饼食于庭中,谓之‘薰天’。”薰天,是希望能够把乌云熏走,拥有一个好天气。
除了蔬菜羹、煎饼以外,民间还有在“人日”吞吃红豆禳灾祛病的风俗。《太平御览》记载:“正月七日男吞赤豆七颗,女吞二七颗,竟年无病。”
这一天,人们还要喝一种特殊的酒“酴醿酒”。酴醿,又叫山蔷薇,是一种春天开花的蔷薇科落叶小灌木。估计味道与今天的甜米酒近似。唐朝阎朝隐的《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一诗为证:“彩胜年年逢七日,酴醿岁岁满千钟。”
头发上别“彩胜”
在过年期间,男男女女除了穿上新衣服外,头发上还要别着“彩胜”。“胜,妇人之首饰也,汉代谓之花胜。”唐宋时期的古人用纸、玉、丝织品乃至金箔,剪成各种花草燕雀人物形状的装饰品,称为“彩胜”,也叫华胜、金胜、玉胜、人胜。所以唐代诗人李商隐在《人日即事》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这些“彩胜”除了贴在屏风、窗户、院门上外,还可以戴在或贴于头上,尤其是女性,更为喜爱这样的装饰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