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古老北京城及其神传文化内涵...

古老北京城及其神传文化内涵(1)

499
北京的紫禁城(图片来源:Pixelflake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3.0/维基百科)

2003年,一组在北京城上空遥感航拍的照片引起了人们的格外关注。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将遥感照片与历史资料相互印证,惊奇的发现,明代北京城的设计建造中,暗含着两条巨龙的造型—一条是水龙,另一条是陆龙。

古代建城者的图纸早已消逝,学者们试图依靠现代的科技手段,还原出古人最初的意象——南海是水龙的龙头,湖心岛恰好是龙眼,中南海和北海构成龙身,什刹海则是龙尾,颇富动感。陆龙俯卧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天安门宛若龙吻,金水桥为龙的颔虬,东西长安街仿佛龙的两条长须,从天安门到午门一带是龙鼻骨部,太庙和社稷坛如同龙眼,紫禁城恰似龙的龙骨龙身,四座角楼好像是龙的四爪,伸向八个方向,景山、地安门大街和钟鼓楼构成龙尾。而龙头前方的宝珠,正是正阳门。通览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群,呈现出巨龙锁珠之势,演两仪、四象、八卦之象。

这一发现揭示了古代建筑中城台门阙间神秘的联系,也引导我们从信仰、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走进这座古老的城市。

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所有留下来的宫殿建筑群、城垣遗址,基本上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描绘了东方一个无与伦比的城市—大都城,在马可波罗的笔下,大都城“其美善至极,未可宣言”。虽然我们已经无法领略当年的辉煌,但是,从现存的明清北京城的建筑遗存,足可以让我们为600年前的城市建筑而感到自豪。在元大都的设计中,主要的设计者刘秉忠秉承了儒家思想,按照《周礼•考工记》对都城的设计理念,“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同时又融合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整个北京城墙方正、街道平直宽阔,紫禁城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景山前的紫禁城是朝廷,后面是大运河的终点后海,是北京的主要交易市场和民居生活区域,朝廷、宫室、市场各占地一百亩左右。城市等级秩序严格,分为内城、皇城、宫城,全城以中轴线为中心,形成北京城的脊柱,城市的中心是金碧辉煌的皇宫建筑,西侧有三海组成的宫苑,以它的特有景观和柔美调剂了中轴线的单一,宫殿四周是井然有序的街道和胡同,胡同的布局均在大街两侧,居民在胡同居住,安宁祥和。由于城市的大街多是南北走向,大街上的店铺及酒楼、餐馆东西排列,给人以井然有序的感觉。

庙宇寺观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星罗棋布在北京城中,宫殿以外的灰色调民居衬托起宫殿的红墙金瓦,更显恢宏。与金碧辉煌的皇城相比,散置在城市四处的庙宇寺观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灵魂,其祭祀多用各种祭坛,如”日,月,天,地,先农,先蚕,社稷”及太庙,文庙等,其中“垂教天下”、“君临天下”、“与天相合”的内涵,均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和风水上的深意。而在这众多的庙堂和祭坛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是天坛了。

 一、邦国的信仰元素

著名的万历十五(公元1587年)是一个旱灾之年,明神宗朱翊钧徒步从紫禁城沿南中轴线走到天坛圜丘祈雨,又步行回宫,希望以此来表示对上天神的虔诚。身披蓝屉的四头导像和戴着精美像鞍的五头宝像引导的数千人仪仗队,缓缓地穿过繁华的街市,锦云缎海如浓云飘过,在干裂的土地上荡起阵阵尘烟。

天坛是明清帝王祭天的场所,也是迄今在神州大地上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一座古代祭天建筑。明成祖朱棣在营建北京时,天坛便和先农坛、社稷坛、太庙等坛庙建筑一起规划,并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第二年春正月“甲戌”日,朱棣“大祀天地于南郊”。这是在天坛举行的第一次祭祀活动。

以天之子的身份自居的皇帝,必须顺天牧民,与上天保持密切的联系,而祭天建筑,无疑是帝王与上天对话的平台。在这里,帝王得到上天的授权和启示来统治万民,并传达上天的意志。开朗宏阔的空间背景,级级升高的祈年殿和圜丘,使得天子与上天之间建立了沟通渠道,使他们能够穿越遥远的时空,听到彼此的心声。

时至今日,当人们站立在圜丘中央仰望苍穹,也会感觉到与天的接近。一个邦国、一座城市的信仰通过建筑对主题进一步烘托。

圜丘上层台面中心凸起的这块圆石叫“天心石”,又叫“太极石”和“亿兆景从石”。人站在上面讲话,会感到一种奇妙的声音共鸣。清末人士金梁曾经著文,想破解这困扰了几百年的奥秘,但是一位高德大师则一语道破天机,“天心石”的位置是另外空间的通道。

古人们把声音的秘密藏匿在静默的石头间。天坛的古建中,蕴藏着同样玄妙的声学设计,以呼应天人对话的主题。我国有四大声学建筑,天坛居于首位。另三处是:河南蛤蟆塔、四川石琴和山西莺莺塔。而天坛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回音壁了。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它们同样建造于嘉靖年间。围墙用山东临清的城砖对缝砌成,这种砖质地极佳,敲之有声,断之无孔。人们站在墙下的窃窃私语,即使相隔很远也能彼此听到。让回音壁传递声音的最好位置,是在东西配庑的后面,庑殿遮蔽了彼此的身影,但声音却能穿越六十多米的时空间隔神秘相聚。

比天心石和回音壁更奇妙的声学奇迹,出现在皇穹宇的甬道上。站在甬道的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一声回声;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两声回声;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以听到三声回声——那台看不见的“录音机”,究竟藏在什么地方?

“三音石”的营造中,暗藏着古代天、地、人三才的概念。顺序排列的三块路石,分别为“天石”、“地石”和“人石”。站在“人石”上发出私语,能够被惊人放大。古人以“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来形容人世间无论多么微小的声嚣,都能被上天听闻。“三尺头上有神灵”,冥冥之中,天道衡量着世间善恶,也把劝诫世人重德向善的信息藏在了“三音石”的建造中。

营造者通过石头的排列组合传递来自上天的意志,而对它们的破解却持续了几百年,直到科技似乎很发达的现代,仍然没有终止。有趣的是,随着破解过程的深入,新的谜团又层层涌现。1993年,天坛公园与黑龙江大学合作,对天坛声学建筑进行系统测试研究。就是在这次测试过程中,又发现了一处“对话石”——东配庑东北角(或者西配庑西北角)的声音,也能清晰传到皇穹宇内中心甬道从南向北数第三块石板上,两人可以旁若无人的交谈,嘈杂的人声可以湮没它们的交谈,但声音的传递却拉近了他们的距离,仿佛彼此伸手可及。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大殿建于高6米的白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上,即为祈谷坛,颇有拔地擎天之势,壮观恢弘。祈年殿为砖木结构,殿高38米,直径32米,三层重檐向上逐层收缩作伞状。建筑独特,无大梁长檩及铁钉,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环绕排列,支撑着殿顶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

祈年殿的内部结构比较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衔接支撑屋顶。殿内柱子的数目,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来的。内围的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围的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围的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层和外层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三层总共二十八根象征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顶端的八根铜柱,总共三十六根,象征三十六天罡。殿内地板的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带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的蟠龙藻井和四周彩绘金描的龙凤和玺图案相互呼应。

宝顶下的雷公柱则象征皇帝的“一统天下”。祈年殿的藻井是由两层斗栱及一层天花组成,中间为金色龙凤浮雕,结构精巧,富丽华贵,使整座殿堂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圆形的祈谷坛,三层6米高,气势巍峨。坛周有矮墙一重,东南角设燔柴炉、瘗坎、燎炉和具服台。坛北有皇干殿,面阔五间,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后来牌位移至太庙。坛边还有祈年门、神库、神厨、宰牲亭、走牲路和长廊等附属建筑。长廊南面的广场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间放置的镇石。

皇帝每年都要到这里祭祀两次,每次祭天之前先要斋戒三天,并在祭天前一天来到天坛,住在西门东边不远处的斋宫里。祭天时,有一套严苛的礼仪,来祈求“浩浩苍穹,赐我年丰”。

除天坛外,中轴线两侧的坛庙建筑还有与天坛东西对称的先农坛、以及皇宫两侧的社稷坛和太庙,分别祭祀先农太岁、土地五谷和先帝祖先。“左祖右社”的布局依据是《周礼•考工记》,而将天坛、先农坛置于中轴线之南左右两端。至此,北京这座古都形成了严谨的坛庙布局。

千百年来尊贵的皇帝对上苍一直保持着敬畏之心,对天地神灵的三拜九叩不仅是一种仪式而是发自内心的虔诚礼赞,上天无偿的给予人类阳光、空气、江河湖海和粮食,人类对待自然(天、地),也要应像对待父母一样,按其本性来敬养它,这样才能够得到来自天、地的恩惠,当九五之尊的天子能以虔诚、感恩之心对待上苍时,敬天感恩的文化传承也就融入了神州子民的血脉中。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发生强烈地震,康熙将此归结为“一切政事不协天心,故招此灾变。”中秋节这一天,朝廷里毫无喜庆气氛。康熙派遣官员告祭天坛。地震却仍在持续,一个月后,仍无减缓的迹象。九月十五日,康熙大帝开始斋戒,并亲自到天坛圜丘告祀,倾听上天的旨意。三天后,又在清晨来到天坛祈祷,请求上天宽恕。对于这场地震,康熙皇帝发了“罪己诏”,言道:“朕御极以来,孜孜以求,期于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协,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职业,以致阴阳不和,灾异示儆。”

除了多次遣官告祭天坛,并数次率诸王、文武官员诣天坛亲行祈祷。康熙又令户部和工部拨款震灾,由于地震房屋倾倒而无力修葺者,旗人每间给银四两,民间房屋则每间给银二两。地震中有死亡人口的家庭,不能棺殓者,每人给银二两。对于受灾地区的百姓,减免赋税,以利赈灾,并且发放粮食,解决灾后饥荒问题。最后,除了官方的赈灾之外,民间也要互相帮助。其实早在地震之前的十七年(1678年)六月十八,康熙帝就曾以人事失于天,则天变应于上,赴天坛祈雨,并躬亲斋戒。

 二、帝王的宫殿

有了以庙宇寺观为载体,来自于上天的护佑,城市的功能性在人间得以发挥。作为帝王之都,所有的建筑形式都体现在帝王的君权神授的地位之上。城市建筑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筑形式、建筑布局、建筑色彩,都通过“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得到充分体现,成为城市的主导意识。

北京城布局与天地相合而布局,是中国古代最符合周礼的都城。北京风水格局的内局,严格按照星宿布局,成为“星辰之都”。明朝皇帝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当时的建筑师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属阳。以偶阴奇阳的数理,阳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之制,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

“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数。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六个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午门在前,上置五城楼又称“五凤楼”,为“阳中之阴”。内庭的乾清宫为皇帝寝宫,与皇后坤宁宫相对,在寝区中的干阳,为“阴中之阳”。太和殿与乾清宫,虽同属阳,但地理有别。太和殿以三层汉白玉高台托起,前广场内明堂壮阔。而乾清宫的前庭院,台基别致,前半为白石勾栏须弥座,后半为青砖台基,形成独特的“阴阳合德”的和合。

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为阳,设七个城门,为少阳之数。内城为阴,设九个城门,为老阳之数,内老外少,形成内主外从。按八卦易理,老阳、老阴可形成变卦,而少阳,少阴不变,内用九数为“阴中之阳”。内城南墙属干阳,城门设三个,取象于天。北门则设二,属坤阴,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宇宙缩影。城市形、数匹配,形同涵盖天地的八卦巨阵。

故宫风水中轴线上的建筑:永定门–箭楼–正阳门–端门–午门–内金水桥–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银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景山门――万春亭――寿皇门――寿皇殿――地安门桥――鼓楼、钟楼。建筑轴线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体现洛书的方位常数十五之数。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记载五行:“左青龙(木)、右白虎(金)、前朱雀(火)、后玄武(水)、中央后土”;《周书•洪范》篇中更具体地说明了五行的性质及排列次序:水、火、木、金、土。为了将“五行”的相生及方位的“中”居中,如果把

“五行、五方、五色、四象”的内容顺序作如下排列: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黄、白、黑

四象:青龙、朱雀、白虎、玄武。

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水、北、黑色、玄武;

金、西、白色、白虎;

土、中、黄色、帝王;

木、东、青色(蓝色或绿色)、青龙;

火、南、赤色、朱雀。

在五行学中,有相生、相克或相互制约的作用。相生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互存,维持了事物的总体平衡,构成了五行学说的“生与克”。

“五行、五方、五色、四象”在紫禁城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中央的象征—“土、中、黄色、帝王”,主“皇权”

五行中,“土”在五方中是“中央”,五色为“黄色”,是“帝王”之象。在五行的相生规则中“土生金”,相克规则为“土克水”。五行中的 “土”为万物之本。

惟我独尊”、 “王者必居天下”的皇权思想,使古代帝王自古以来总是择“中”而居。

“中国”即中心之国。兴建元大都时,为了突出皇宫紫禁城,将皇宫的中轴线与城市的中轴线相重合,从而体现紫禁城“中”的位置。城市的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原为正阳门,永定门是后延长的),北止钟鼓楼,全长15里。

紫禁城分外朝和内廷。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和武英殿两殿为两翼。

太和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召见群臣行使权力的主要场所。中和殿位于太和殿后,是皇帝祭祀前阅读祭文的地方,也是皇帝在太和殿上大朝时临时休息和接受内阁大臣贺礼的地方。保和殿在中和殿后,是皇帝立皇后、太子或大臣上表、皇帝接受祝贺、宴请和殿试的地方。

象征皇权的三大殿是外朝的主体建筑,位于“中”中之中,坐落在一个巨大的“土”字形三层汉白玉台基之上,周围环绕着白石栏杆,其气势恢弘组成了紫禁城中最壮观的建筑群。

乾清门前广场是曾经康熙听政的地方。从乾清门开始,以北为内廷。以中轴线上的中宫为中心,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内三宫。这内三宫是帝后生活居住的地方。乾清宫东西两侧各配以东六宫和西六宫。

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是皇帝的寝宫及平时处理政事的地方。交泰殿位于乾清宫后,形制与中和殿相同,是皇后大典、生日接受祝贺的地方,每年的亲蚕仪式就在此殿举行。坤宁宫位于交泰殿后,原为皇后的寝宫,后改为祭神(西间)和皇帝大婚(东间)之所。

位于北京城市中轴线上的紫禁城,其屋顶大面积使用黄色的琉璃瓦,就是在昭示天下其“中心”的地位。

在五行的相生规则中,“火生土”。“火”为“赤”,“赤”为“红”。所以,紫禁城的宫墙、檐墙、门、窗、柱、框的油饰皆为红色。这些红色的墙、门、柱、窗、框,烘托着黄色的屋顶,寓意“火生土”,寓意江山稳固。

前面曾提道外朝的三大殿坐落在“土”字形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上装有汉白玉栏杆,“白”代表“金”,其寓意为“土生金”。“土”字形台基上还摆放着金属鼎炉,也是同样的寓意。

在这些大殿的两侧和门前,都能看见放在地上的金属“门海(大缸)”,里面盛水,用于消防灭火。把“水”与前面的“土”和“金”连起来就有:“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的寓意。

在五行的相克规则中,“木克土”。“木”为“青”,“青”为“绿”。所以,在紫禁城外朝中轴线的中部(中、黄、土)和南部(南、赤、火)都是与木相克的,因此不种树。三殿、两宫及御街均无花草树木,也很少用绿色油饰,以防“木”克中央“土”。

2.“北方”的象征:“水、北、黑、玄武”,主“藏”

五行“水”在五方中是“北”方,五色为“黑色”,四象为“玄武”。在五行的相生规则中“水生木”,相克规则为“水克火”。

紫禁城金水河的水自北墙西(金)侧引入,以示“北水”和“金生水”。

在紫禁城的北边,即坤宁宫之北,种植了大量的树木。位于紫禁城中轴线正北方的御花园内也广植树木,就是利用了“水生木”的五行规则。

御花园的主要建筑钦安殿内供奉着玄武大帝(道教中的水神)。钦安殿院子的正门称天一门(有天一生水之意)。天一门墙体用黑色;文渊阁用黑砖墙、黑瓦顶;神武门(玄武门)内两侧建筑屋顶用黑瓦;就连钦安殿后面正中的勾栏板也被雕刻为波涛水纹图案。这是因为,园内的文渊阁藏有《四库全书》,而离藻堂则藏有《四库荟要》,体现了“藏”。至此,这就是为什么屋顶覆盖黑瓦、雕刻饰以水纹的用意了。因为,御花园内树木离不开水,而藏书的防火也离不开水。即水可生木,也可克火。

3.“南方”的象征:“火、南、赤色、朱雀”,主“光大”

五行“火”在五方中是“南”方,五色为“红色”,四象为“朱雀”。在五行的相生规则中“火生土”,相克规则为“火克金”。

午门在紫禁城的南边,其墙壁、油饰均被涂以红色,其檐下彩画也是以红为主(图8),而不用青绿,以防木克土(中央)。 午门又称为五凤楼。凤即朱雀的代表。

4.“东方”的象征:“木、东、青(蓝或绿)、青龙”,主“生化”

五行“木”在五方中是“东”方,五色为“青(蓝或绿)”色,四象为“青龙”。在五行的相生规则中“木生火”,相克规则中“木克土”。

“生化”象征着温和之春,绿草萌发,万物生长,也意味着孩子们身体和学识的成长。乾清门内东边是上书房,是清代皇子、黄孙读书的地方;东华门外的文华殿,在紫禁城的东边,是太子读书的地方;护佑后代的繁荣兴旺的祖先宗庙也在东方。这些建筑的屋顶均为绿色琉璃瓦顶。

5.“西方”的象征:“金、西、白、白虎”,主“收”

五行“金”在五方中是“西”方,五色为“白色”,四象为“白虎”。在五行的相生规则中“金生水”,相克规则中“金克木”。

西六宫的西侧为外西路,有慈宁宫、寿康宫、英华殿等建筑,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太嫔们居住的地方(又称寡妇路)。在人生的道路上,她们已经到了“收”的阶段,故将其宫殿建于西方。我国自汉代起多将太后的宫室建在西侧,以后历代宫殿建筑均沿袭这样的布局。

乾清门前广场西侧有清代中央决策机关军机处。乾清门内西边有南书房,“康熙除鳌拜”就发生在这里,即鳌拜在此被“收”。

另外,紫禁城内的金水河,从内廷宫墙的西侧由北向南再向东逶迤而行,至内城西边的熙和门,引入内城,出至东边的协和门……因五行中的西方为金,河又位于紫禁城内,故该河被称为“内金水河”。

综上所述,紫禁城的规划设计将“五行、五方、五色、四象”抽象的象征意义与建筑的实用功能完美结合,赋予建筑丰厚的文化内涵。

(待续)

 

 

 

作者:若馨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美莲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