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以豪放、旷达著称,提起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他写词,一开口就很炸,因此他被视为中国文坛豪放派词人的先驱。作为一个旷世奇才,苏东坡的一生却充满辛酸的生命体验,时常不被人理解,豪放、旷达的背后是孤独的底色。
孤独是来自内心世界的深思,当一个人累了,停下来感受一下孤独,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苏轼笔下,孤独是一种美,美到被人拿来当歌词,比如这一首: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时候的苏轼,事业上遭遇了重大挫折,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前途凉了。这是苏轼人生的重大转折,心境的变化也深刻影响了他的作品风格,从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到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虽屡遭贬谪,但苏轼是出了名的乐观豁达。到黄州以后,他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经常乘小船,穿草鞋,纵情于山水之间,跟樵夫渔父混在一起,常常被醉汉推骂。但他反倒常常暗自高兴,因为没有人认识自己,跟亲朋友好也断了书信往来。
A面是乐观,B面是孤独。在挫折面前,苏轼积极去生活,但夜深人静时,难免心生悲凉,就像憋足了浑身的力气却无处使,只能用诗词抚慰内心的失意。
那是一个深夜,苏轼抬头看见一轮残月悬挂在稀疏的梧桐树上,四下早已无声。这样寂静的夜,他却睡不着,这一刻他感到了孤独。“还有谁像我一样在月亮底下独自徘徊呢?”大概只有那身影缥缈的大雁了。
这只大雁,就是苏轼自己。它在黑夜中突然惊飞,频频回头看,却无人能懂它心中的苦闷。它不断穿梭在寒冷的树枝间,千回百转仍不愿栖息,甘愿在寂寞荒凉的沙洲承受这漫漫长夜的凄寒之苦。
纵使形单影只,茕茕孑立,也不愿随波逐流,孤独原来还可以这么美。
苏轼的孤独是深刻的,在逆境中他不断咀嚼孤独,常常在诗歌中通过咏物寄讬自己的情感。时而是那深山幽谷中独自开落的梅花,“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时而是那满山杂花中的一株海棠,“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才高八斗的苏东坡,在那样的环境中注定是孤独的。但孤独的体验让苏东坡的生命更加丰富,寄情山水接受大自然的荡涤,泰然处之塑造了豁达开朗的胸襟,文学史上也因而留下了更多美丽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