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事情我们觉得大家应该要有个认识,特别是城市中的人群,我们看到现在几乎所有的“科普文”都是一大段烦冗的文字,这种相信没多少人有意愿完全看完,即使看完了也未必能有切身的感受,无非都是“形势一片大好”,我们“早已骑着儿童脚踏车成功登上了月球,现在正在登临太阳的光辉大道上,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所以我们觉得写一点东西给大家看看,可能平时大家未必注意。
本月12号,中国社交媒体广传北京朝阳医院爆发鼠疫,两名来自内蒙古的病人今日确诊,医院的急症已经暂停。中共官方卫生部门深夜发稿罕见的承认了事件。
我们觉得,其实鼠疫这个单词对这个病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美化”作用,没有经历过的人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可怕,就好像另外一个很可怕的病“狂犬病”一样,很多人听名字未必有直接感觉。
老鼠和狗……感觉上没多厉害?大错特错!狂犬病到现在为止基本上也是发病就死,致死率虽然没有达到100%,但是也差不多了。
而鼠疫更可怕!如果我们换个名字信不信你可能就听说过?听说过大名鼎鼎的“黑死病”吗?对,就是这个可怕的鼠疫!
可怕在哪里?在中国大陆,鼠疫属于甲类传染病。相信99%的人不知道传染病还分类?的确是有明确分类,传染病分类这个东西除了医务工作者和相关工作者,几乎没人会去了解吧?
在中国大陆,甲类传染病是最高层级的传染病。最高层级什么意思大家想都想得出,而中国的甲类传染病只有2个!
对,你没看错,仅仅只有2个!
一个是大名鼎鼎的霍乱,一个就是这个鼠疫!都是我们以前曾经听到过的“烈性传染病”
其实说来可能也有点好笑,不知道是因为人为的还是什么原因,低一个层级的乙类传染病大家反而了解的更多。而且乙类传染病每个都是谈虎色变的大家伙,我们看下乙类传染病有哪些,可以倒推出这个甲类传染病有多可怕。
结核病;艾滋病;狂犬病;百日咳;炭疽;病毒性肝炎;登革热;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乙型脑炎;人感染H7N9禽流感;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淋病;布鲁氏菌病;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和副伤寒;疟疾;流行性出血热;麻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脊髓灰质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萨斯)。
看到没有?乙类的各个都是耳熟能详的“传染病大咖”,萨斯、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脑炎、狂犬病、登革热等个个都是令人胆战心惊的名字。
显然,甲类传染病比乙类更猛!但是我们了解的却更少。
了解的越少,意味着抵抗能力越少。
我们拿一个来做例子,就是2003年的萨斯。这个东西大家都应该还有印象。每天都在电视上看到相关的报道。很多人至今谈起来都觉得后怕,的确是一段非常痛苦的经历。而非典在鼠疫面前,我们打个不是很形象的比方,就好像幼儿园武术班的同学碰到了泰森,不是一个层级(虽然萨斯在某些时段也是按照甲类传染病处置的)。
鼠疫可怕就可怕在它并非是人为或者会消失的病,几乎可以这么认为,我们甚至觉得是大自然故意给人类设置的一道杀手锏。
为何我们一直觉得霍乱到现在为止已经如此的稀少,因为霍乱的重要传播途径是饮水。也就是说,只要水源控制住,基本大问题就没有。
而鼠疫完全不一样,不需要人类传播,它本身可长期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一旦到人身上,瞬间就就能爆发,这类传染病最头疼,其本身存在“自然疫源”。
也就是大自然中这个鼠疫就天然存在,就看人类的劫数到没到了。
目前中共承认现有的疫源地有很多说法,有11个,有12个的,我们只查到了国家标准文献。(具体地点请大家自行搜索)后续应该没有改过,目前中国是10个自然疫源地,也就是说这些地方的野外和野生动物之间天然存在鼠疫。
而鼠疫在历史上也是“大名鼎鼎”,主要元凶就是这个鼠疫耶尔森菌。放大之后长这样:
因为这玩意是大自然天然存在,所以历史非常悠久。
它入侵人体,首先倒霉的是人体的淋巴系统。症状是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显的病例,皆可引发败血性鼠疫,经由血液感染身体各部位,包括脑膜。 肺的次发性感染可造成肺炎、纵膈炎或引起胸膜渗液。 次发性肺鼠疫在疫情的控制上特别重要,因为其痰之飞沫传染是原发性肺鼠疫及咽鼠疫之来源。
鼠疫导致败血症,你们懂得,病菌进入了血液,几乎可以感染任何部位。也会引起四肢炭黑色,这就是“黑死病”的由来。
到肺部,这个发展就非常迅速了,否则也不叫烈性传染病了,几个小时就能发展到肺部,对肺形成重大感染。死亡率接近100%。
雅典大瘟疫是一场在大约公元前430年左右爆发的一场瘟疫,发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二年,几乎摧毁了希腊城邦,据说这场瘟疫导致将近过半的古希腊人惨死当中。一般认为瘟疫是从比雷埃夫斯进入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是雅典的港口,也是唯一食物及补给的来源。地中海东部的许多地区也有发生瘟疫,但影响较小。瘟疫后来又在公元前429年及西元前427(426)年的冬天出现。目前后世医家及史家都相信这是一场黑死病为主的瘟疫。
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查士丁尼大鼠疫。
查士丁尼大瘟疫是公元541至542年折磨着拜占庭帝国,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大瘟疫。关于导致瘟疫发生的疾病,最广为接受的是鼠疫杆菌。
大瘟疫五次爆发:公元541-544,557-558,572-574,590,599。其中第一次爆发导致了1/3人口死亡,帝国人口由约4000万下降到2600万,君士坦丁堡40%的城市的居民死亡。547-548爆发动物流行病,畜牧业受到致命打击。
据估计查士丁尼大瘟疫使全世界两千五百万人丧生。它使541年至700年间的欧洲人口减少约50%,可能也是阿拉伯人征服成功的原因之一。
第二次有记载的鼠疫从14世纪中叶开始,前后300年,欧洲大陆丧失三分之一到一半的人口。
后续几乎很多国家都遭受过鼠疫的袭击。而且几乎每次都是“人死绝”后疫情才慢慢消停。
比如1771年的莫斯科黑死病。
很多人都看到过这个形象,鸟嘴面具,这可不是什么变态杀手的形象,恰恰相反,这个就是当时瘟疫防治医生的必备装备,为了防止传染用。
但是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基本没什么办法,也就是说只要有这个形象出现,基本哪里就有死亡,久而久之这个形象也被人当做是死亡的象征。
那这玩意是怎么从大自然传染到人类身上的?
途径有很多,污染的土地、动物等,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跳蚤。这次中国大陆确诊的病例到目前为止还没宣布感染源是什么。
大家要知道,虽然鼠疫菌会让人在短时间内死亡,但是在动物身上却不会那么快,这也就是自然界长期存在的原因。
鼠疫菌到了跳蚤身上发作,这个过程甚至有点“搞笑”,它本身并不能对跳蚤如何,它能搞乱的是跳蚤的肠胃,在跳蚤的肠胃内发作,引发溃烂阻塞,跳蚤是什么感觉?
肚子饿!因为肚子里都被堵塞了,身体根本吃不饱,怎么办?疯狂的吸血。
但是此时跳蚤的“肚容量”已经很小了,根本容不下那么多的血液,跳蚤实际上是一边因为饥饿感疯狂的吸血,然后肚子塞不下又只能吐出来,吐出的血液中带了鼠疫菌,最后跳蚤的下场是活活饿死,然后人类就倒霉了。
我们有没有看到过那些国外的科幻恐怖片,比如细菌侵袭、病毒侵袭之类的?影片中的防护人员都是全副武装的,还要高度戒备。
我们告诉大家,如果鼠疫爆发,你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一切样子都会发生,真的。
中国最早的有影像记录的是1910年的鼠疫爆发。
东北,哈尔滨。经常是一人得病全家死。到处都是运满尸体的车辆。其实这个时候大家都还不知道鼠疫的传播途径,都以为是虫子咬,或者吃老鼠之类造成的。而且当时处理尸体的方法是掩埋。我们必须要感谢一位舍身的专家,伍连德。是他第一个研究并提出了鼠疫不仅仅可以通过血液、食物、饮水传播,更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他因此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的候选人,被誉为“鼠疫第一人”、“鼠疫斗士”,他的一套鼠疫的防止办法和方案对后世影响非常大。
可能你看到这里会诧异?鼠疫可以通过空气传播?
是的,否则怎么“荣登”甲类传染病?这不是开玩笑的。
我们把鼠疫的传染途径说下你就知道有多可怕,要知道,过去的人口远没有现在那么多,现在的中国各大城市人口是绝对经不起鼠疫的,不开玩笑,一点点都经不起。
一旦在大城市内爆发……我们无法想象这个场景,哪里爆发哪里就要彻底隔离,川流熙攘的城市变成空城。
我们来看看鼠疫的传播途径,你就知道多可怕:
1、互相说话,打喷嚏。
2、有身体接触。
3、间接,比如毛巾、碗筷、床铺等。
4、食物、水源。
5、昆虫、动物等。
感觉到了吗?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只要有疑似疫情,基本就会出现我们前面说的科幻电影中的镜头。
我们举个实际例子。2014年7月的甘肃酒泉玉门鼠疫。我们举例都是有正规来源的。中共党媒:CCTV官方报道的哦,这个报道是事后发的,实际上当时我们基本上看不到很多的信息。这是当时的疫情通报:
记者经历了什么?恐怕我们现在的年轻人都很难相信的场面。
2014年7月18日,玉门市街上除了全副武装的武警和医护人员,空无一人。
其实到现在,都还不知道具体的得病情况,这是央视记者采访到的一些传言,报道中是这样写的:根据当地论坛消息,玉门市赤金镇西湖村人王某某7月13日发现一只死旱獭,随即剁碎喂自家的狗,当晚出现发烧现象,15日病情突然加重,被送往玉门市老市区人民医院,16日凌晨死亡,经确诊为鼠疫感染死亡。
具体是如何的,谁都不知道,央视记者采访中发现当地的确有吃鼠类的习惯。
当时玉门老市区的很多人都举家搬到了新市区。
为何会如此紧张?大家现在知道威力了吧?
我们再回到北京的这两个案例,这个事情真相是什么?我们只能回答:无可奉告。确实是没法说,其实根据中共规范,甲类传染病的疫情情况属于有报密级的,任何媒体和个人是不能私自传播的。
于是我们也不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也不知道病人之前接触过多少人,因为通报中是肺鼠疫,即有空气传播的可能性,但是后续也没有任何媒体的跟踪病人报道。我们只能说让大家多长个心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