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帝舜以孝悌治国 开中华伦理...

帝舜以孝悌治国 开中华伦理道德之先河

888

帝舜是上古五帝之一,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号有虞氏,故称虞舜。帝舜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化的道德始祖,他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虽历经5千年沧桑,仍然闪耀着光彩。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也正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孝感动天 德行服众

舜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双目失明的父亲瞽瞍(gǔ sǒu)又娶了妻子,生下弟弟像。舜的父亲是个顽固不讲理的人,加上后母个性粗暴凶狠,弟弟蛮横无理,后母和像因为得到瞽瞍的宠爱,三个人都讨厌前妻生下的舜,经常想*他。

有一次瞽瞍叫舜修理米仓,等舜爬上仓顶,瞽瞍就放火烧米仓,舜拿着两个斗笠像小鸟一样降落下来,没能害死他。后来瞽瞍又叫舜去挖井,当舜深入井中时,瞽瞍和像合力用土填井,没想到舜很聪明,挖井时就预先从旁边挖了通道,逃了出来。像本以为这次万无一失了,就霸占了舜的家产,看到舜回家来,大家吓了一大跳。但宽宏大量的舜还是以德报怨,日后依然孝敬父母,爱护弟弟。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舜二十岁就以孝闻名天下,三十岁时尧帝访求贤才,四方群臣都推荐舜,尧帝因此把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并让九个儿子和舜相处,以观察舜的品德。因为舜以德服人,娥皇、女英受到舜的德行感化,也不敢因身份尊贵就态度骄慢,待人都非常谦逊恭敬。尧帝的九个儿子在舜的耳濡目染下,也变得更加仁厚谨慎。

舜待人谦和,做事勤勤恳恳,到处受人欢迎拥护,在历山耕地,舜耕田把好地让人,历山居民都受他的感召互相也不争了,都能互相推让地界;在雷泽捕鱼,舜把鱼多的地方让给别人,在他的带动下雷泽的人都能推让便于捕鱼的位置,雷泽居民都愿让房屋给他居住;在河滨烧陶器,制陶质量好,还常常讲道理解决人们的争执纠纷,陶业居民都与他合作,因此河滨出品的陶器都不粗疵而特别精细;人们都愿意同他在一起,凡是他住过的地方,都受他的感召,一年的功夫,他住的地方就成为一个村落,二年就成为一个小城镇,三年就变成大都市了。

尧见舜居家和处世一切表现确是一位有才干的贤者,深为器重;因此舜五十岁时,即让他代行天子的职权,办理国事,果然天下大治,四方拥护;到六十一岁那年正式继承尧而为天子。即位后,戴着天子旌旗回乡省亲,对父母恭敬孝顺,小心谨慎的情况,还是如同昔日为人子时一样;瞽瞍和像都被感化了。封弟弟像为诸侯。舜在位有三十九年之久,享年一百一十岁。

以孝悌治国 推行五典

帝舜以孝、悌作为其治国的根本国策。因为那时百姓识浅,以为“孝”字是专对父母而言,对于常人应该如何,他就不知道了。所以帝舜就在“孝”字下加上一个“悌”,使百姓知道,对于父母固然要孝,即使对于常人中年纪比我长的,亦要恭敬。那么不但家庭安宁,就是社会上亦不会纷扰。

帝舜为敷布教化而设定五典,也叫五教、或五品,即:君臣从义、父慈子孝、夫和妻柔、兄友弟恭、朋友守信,着百官执行。舜以身教推行“五典”。

舜不仅是“子孝”的化身也是“兄友”的典范。舜对*他的同父异母之弟像宽容大度,不记仇恨,还加以封赏。如《汉书.武王子昌邑哀王传》云:“舜封像于有鼻,死不为置后。”

舜也是“夫妻和”的榜样。帝舜在处理夫妻关系时,注重互敬互爱,面对舜生父瞽叟、后母和弟像的*,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不仅积极帮助舜脱离险境,避凶趋吉,而且还没有任何怨言,坚持跟舜一起恭敬地侍奉老人。晚年帝舜南巡崩,二妃千里寻夫,泪洒斑竹,追随夫君而薨,葬于君山,可歌可泣,为后人所称道。

舜执政期间,不仅他自己真诚地履行这五种伦理道德规范,而且把这五种伦理道德规范和国家治理结合起来。如在《尚书.舜典》中他对大臣契说:“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舜教导契要恭敬地传授这五种伦理道德,从而改变百官不亲睦,父母兄弟儿女之间关系不顺和的现状。

知人善用 扬善抑恶

从前,一支华夏人的祖先高阳氏一族,有八个有才能的儿子,被称为“八恺”;黄帝的后裔高辛氏一族,也有八个才子,被称为“八元”。先前的帝王任用这十六个人辅政,百姓与社会受益很大。这些人的后代,继承了先人的美德。

帝尧在位时期,没有来得及举用这些贤者的后代。等到虞舜代行天子的政事以后,重新举用八恺的后代,让他们主持有关土地方面的事务,这些贤才把任务都圆满完成了。虞舜又重用八元的后代,让他们到四方宣扬伦理道德,教化万民。结果,父亲们都变得非常仁义,母亲们都变得非常慈爱,兄长们都变得非常友善,弟弟们都变得非常恭谨,儿子们也都变得非常孝顺,家庭融洽,社会祥和。

过去,黄帝部落的一支后裔――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儿子,他性格暴戾,凶残无比,还总是想掩盖自己的罪行。因此,当时天下人称他为“浑沌”。居住在东夷部落的少吴氏,也有个儿子,毫无仁义,专干害人的事情,他毁败信义,憎恨忠直,说话时满嘴都是恶毒的语言,天下人称他为“穷奇”。颛顼氏也出了一个不成材的儿子,他冥顽不灵、分不清楚话语的好坏,所以,天下人称他为“祷杌”。这三个人的家族世代如此,危害百姓,百姓对他们感到非常忧虑害怕。

帝尧在位时,没有能够除去他们。后来,黄帝部落另一支后裔缙云氏,也出了一个败家子,他贪恋酒食、喜欢财物,所以天下人称他为“饕餮”。人们很厌恶饕餮一族,并将他与以上的三家凶族,相提并论。虞舜继位以后,顺应民心,将这四个凶恶的家族,分别流放到四方边远地带,对他们施行教化,并且利用他们来抗御更加凶残的恶人,他们为了保卫自已的家族,也愿意守土卫疆。从此以后,天下太平,再也没有凶恶的人了。

偃兵修教 以德感化异族

舜摄天子位后,面对南方“三苗”民族的多次捣乱和侵犯,大禹带兵讨伐,但“三苗”民族一直不服。后来“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尚书.大禹谟》)。意思是:帝舜便大施文教,又在两阶之间拿着干盾和羽翳跳着文舞。经过七十天,苗民不讨自来了。因为他深知,如果想让三苗真正的心悦诚服,只能以德感化,使他们“弃恶从善”,而不能靠武力征服。虞舜偃兵修教和推德怀远的政策,使得三苗不仅不再来侵犯,而且“移风易俗”。由此可见,武力征伐不能服众,行德喻教方可化民,出现了“九族亲睦”、“合和万邦”的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局面。

关于帝舜以德感化苗民,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湖南省志•地理志》引《嘉庆一统志》说:“韶山,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因名。”据说韶山之所以得此名,源于帝舜南巡时用韶乐使当地苗民归顺。传说帝舜亲自创制了韶乐,这韶乐是天籁之音,美妙绝伦,萧韶九成,荡气回肠。

上古时期,湘乡一带是三苗居住地。传说舜南巡到湘乡的一个山冲,登上一个山峰时,忽听鼓角齐鸣,作乱中的苗民手执弓矛将帝舜一干人团团围住,形势危急。这时帝舜命人奏起了韶乐,一时间百鸟合鸣,凤凰来仪。苗民被妙不可言的韶乐融化了,他们丢下手里的武器伴着音乐节奏情不自尽的跳起舞来。于是,一场干戈化为玉帛。从此,帝舜演奏韶乐的山峰就叫了“韶山”。因而唐代韩愈诗云:“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

几千年来,帝舜推行的伦理道德,经由孔子儒家文化传承下来,教化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