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組圖:張大千120歲紀念畫...

組圖:張大千120歲紀念畫展

561
組圖:張大千120歲紀念畫展(台灣故宮)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4月起推出“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圖為《民國張大千摹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七窟宋代伎樂》。(台灣故宮)

今年適逢張大千誕辰120周年,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將於4月份盛大推出張大千120歲紀念畫展,精選張大千各時期的代表書畫,一同紀念這位20世紀的藝術大師。

國畫大師 張大千(1899~1983)

張大千是四川內江人,名爰,字季爰,別署大千居士,齋名大風堂。自幼跟隨母親曾友貞(1861~1936)習畫,後於上海拜曾熙、李瑞清為師,學習詩文書畫。他曾赴東瀛學習染織,又一度入寺為僧,戰火中還遠赴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1949年後旅居海外,在亞、歐、美洲均舉辦過畫展,是20世紀最負盛名的國畫大師。1976年來台定居,並終老於摩耶精舍。

《民國張大千乞食圖》(台灣故宮)
《民國張大千山高水長》(台灣故宮)

他的畫藝深受石濤和八大山人影響,並溯源至隋唐、北魏,長年沉浸於古代諸名家,盡收傳統筆墨技法之精髓,從山水到人物、花鳥、畜獸等,各種畫科無一不精。因熱衷於古書畫的研究學習,讓他成為重要的鑒賞家,對繪畫史也有精闢見解。

《民國張大千泥盪風景圖》(台灣故宮)
《民國張大千秋壑鳴泉》(台灣故宮)

張大千晚年發展出氣勢撼人的潑墨潑彩畫風,開拓水墨新境界。書法兼擅諸體,善於臨仿不同書風。長達六十多年的畫齡,加上勤於創作,傳世作品數量繁多。

《民國張大千散華圖》(台灣故宮)

張大千與台灣

1976年以前,張大千雖長年旅居海外,始終與台灣保持密切聯繫,時常返台舉辦畫展,同時也捐贈不少畫作。由於張群等許多老友都居住在台灣,加上他健康欠佳,才會在好友們的勸說下,積極思考返台定居。台灣的優美環境以及溫暖人情,加上當時藝壇的多元景象,相對安穩且多採的生活,無疑提供一個嶄新的創作氛圍,讓他得以在藝事上繼續發展。

《民國張大千致張繼正夫人鳳梨紙函》(台灣故宮)

張大千的畫作《蘇花攬勝》與《阿里山曉雲》直接將台灣迷人風光景點幻化至紙面上,《致張繼正夫人鳳梨紙函》則顯示了他對鳳梨紙的熱愛與推廣,這些都反映出大千與這塊土地的情感與互動。故宮表示,透過這些作品,觀眾必能更加了解大千如何心繫台灣及其心中的美麗寶島印象。

《民國張大千墨荷四聯屏(1)》(台灣故宮)
《民國張大千墨荷四聯屏(2)》(台灣故宮)

台灣故宮院長吳密察3月29日於記者會表示,張大千是上世紀的重要畫家,在世時足跡曾駐留過許多地方,東奔西走,四處飄泊,甚至用“一生江海客”來形容自己,78歲決定定居台灣。

《民國張大千墨荷四聯屏(3)》(台灣故宮)
《民國張大千墨荷四聯屏(4)》(台灣故宮)

吳密察說,張大千與故宮的關係匪淺,是故宮的好鄰居。感謝大千及其家屬,將其珍藏書畫及自用印遺贈給故宮典藏,特別是將晚年居所捐出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由故宮管理。

《民國張大千“千千千”石印》。(台灣故宮)
《民國張大千致張岳軍先生五月廿日函》。(台灣故宮)

張大千120歲紀念畫展自4月1日至6月25日於故宮北部院區正館2樓盛大展出,除精選大千先生各時期的代表書畫、自用印章及相關照片,並加上國立歷史博物館目前因休館整修而寄存於故宮的畫作,多有過去未曾公開展示的。

《民國曾友貞耄耋圖》。(台灣故宮)
《民國曾熙眉壽無疆》。(台灣故宮)
《清李瑞清無量壽佛軸》。(台灣故宮)

包括張大千母親曾友貞存世僅見的畫作《耄耋圖》、曾熙為張母祝壽的《眉壽無疆》及李瑞清畫贈張大千《無量壽佛》等,具體反映張大千早、中、晚不同時期的藝術特色與精神,完整呈現張大千精彩壯闊的一生。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4月起推出“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圖為記者會大合影,第一排由左至右為故宮策展團隊書畫處處長劉芳如、主任秘書卓琇琴、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廖新田、文化部次長蕭宗煌、故宮院長吳密察、張大千家屬張心瑞女士、張心澄先生、張心聲女士。第二排由左至右為故宮策展團隊書畫處助理研究員劉宇珍、方令光及科長何炎泉。(台灣故宮)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4月起推出“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圖為記者會貴賓合影。(台灣故宮)

 

來源:Epochtimes

責任編輯:李文涵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