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从《清明上河图》看时代风华...

从《清明上河图》看时代风华(上)

561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历史上著名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张择端所画,以长卷形式来描绘当时的汴梁(今河南开封)承平时期,京都街市与汴河漕运的繁盛景象。“清明”这绘画主题有什么特殊意义?“上河”的内涵是什么?

展开画轴,从城郊沿汴河到虹桥再进到城区,河道两岸的自然与人文风光,以及市井生活、水陆交通经济发展,种种描写细致而生动……

从《清明上河图》的仿本之多,可以得见此作受当时和后代人们的喜爱的程度。尤其南宋人追忆故都,在当时就有许多复制本,有每卷要价“一金”的在临安(南宋都城今浙江杭州)杂卖铺里出售;之后历代也有不少摹本出现。元朝有赵雍本;到明代有仇英仿作《清明上河图》,苏州一带坊间大都以“仇本”为底本大量仿制。而明代雕版印刷业发达,又以雕版更广为仿制,称为“苏州片”《清明上河图》。清代摹本中则以《清 院本清明上河图》最为著名。现今存世的《清明上河图》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本的画作年代最早。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展现北宋汴京繁华

图一:小桥流水、村舍、乡郊景色,运载木炭赶路的驴子队。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北京故宫本《清明上河图》中,画家是运用鸟瞰全景视点移动法构图,写实而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个典型区域:东角子城门内外和汴河两岸在清明时节的繁华风貌。画幅从右端至左展开,画面首先是小桥流水、村舍、乡郊景色,运载木炭赶路的驴子队(图一)、轿子上插柳条杂花回城的人马队伍(图二)等,在阡陌纵横感觉宁静中,人物往来活动着;接着进入水流湍急、船只繁忙、商贩云集,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两岸风光,水陆交通汇合,仓储摊店、行人熙攘、车马来往,桥上买、卖、观者热闹、桥下船只正在放倒桅杆准备穿过桥底也是紧张非凡,船工们的施力和许多群众围观呼应貌若声响灌耳。虹桥是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桥底下没有桥柱,用巨木相贯虚架而成,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和戏剧性的过桥船只恰形成画幅的中心(图三)。

图二:轿子上插柳条杂花回城的人马队伍。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图三:汴河岸边景象繁荣。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在河道拐弯上行的汴河岸边脚店酒楼、饭铺、算命场、还有官衙建筑、寺观等林立,路上有人以牛、驴拉的大盖车、独轮车等交通繁忙,景象繁荣下也画了老、少二个行乞的乞丐。以骆驼队走出城门来连贯呼应城内外(图四)之后,城内更是商店行号、公廨官家,还有门首结着彩楼欢门的大酒店、张挂敞棚的小店等。街道行人摩肩接踵,车、马、轿、骆驼看来络绎不绝,街上贩夫、走卒、车轿夫、工人、妇女、儿童、僧人、道士、税吏官宦等等身份不同,衣冠各异,活动热闹,表现出京城街市繁荣的市井生活面貌。

图四:京城街市繁荣的市井生活面貌。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画面中,从运载木炭的驴子队起,回城的轿子队伍、店铺、船只、汴河边的柳树、建筑……,各种情节组织得有条不紊。根据记录其中画有男女老少八百一十四人,牲畜六十多匹,船只二十八艘,房屋楼宇三十多栋,车二十辆,轿八顶,树木一百七十多棵。后幅有金张著、明吴宽等十三家题记,钤九十六方印。

张著在金大定丙五(1186年)题跋中说“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天地清明时节 道德文化传承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首一开始就以驴子队驮着袋子、运载木炭,象征寒食禁火后的薪传,以轿子上插着柳条杂花点出清明时节之主题。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在每年的太阳到达黄经十五度时即为清明。清明前后,气候逐渐转暖,冰雪消融,草木青青,清洁明净的春季风光将代替了草木枯黄、满目萧条的寒冬景象。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

古人根据天道运行制定了二十四节气,以顺天地之变、与天地合德。古时候的农民们将所有的农事活动,都按照历法节气来安排行事,所谓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都不失其时,则五谷不绝,道理就在于此。节,是用竹节作比喻,分茎长叶的地方,也是关键转折的时刻,节与节之间自成体系又彼此连为一个整体。气,乃天地之气。气是根据时间在运转的,气象万千却是无形的,一般人不能够看到气的运行,那么据此对应太阳的位置在一年中定出二十四个点,每一个点对应一个节气,现在用这个点所在的那一天来代指节气。中国传统社会的人们从种庄稼到一切作息都遵照历法节气、天地之道。

清明是一个美好的季节。天地清明时,清洁明净的春季风光会代替了草木枯黄、萧条的寒冬景象。形声字“清”从水青声,青是东方的代指,代表东方的天神。照临四方曰“明”。

气候转暖草木青 感恩怀人活动多

寒食节在唐代是重要的节日之一,依官方规定可以放假七天。由于清明节在寒食节之后,也包含在寒食假期中,许多的节令活动也就没有明显的区分。除了继承历来的寒食习俗外,唐人并在清明节清晨点燃新火,以示去旧迎新。清明赐火的仪式由宫中尚食内园官小儿于宫殿前钻木取火,先钻得火的赐给绢三疋,金碗一口。然后再由皇帝以榆柳赐火给近臣戚里。能得到皇帝赐火的大臣,往往引以炫耀。旁人看了,也争相仿效。踏青也是起源于唐代,又叫行青、探春、寻春、郊游,适逢早春三月,正是出游和秋千、拔河等活动的好时节。

宋朝保留了传统的寒食习俗,在寒食节到清明节前后会放好几天的假,寒食节当天,家家都在门上插上柳条,称为“明眼”。源自宋朝的扫墓习俗在明、清以后逐渐普遍。

汴河两岸植柳护堤 漕运清明逆流而上

北宋(960─1127年)汴梁因为地理位置适中,又有隋朝开凿的通济渠(唐朝改称为汴河)、后周世宗时期就已有“工商外至,络绎无穷”的汴河水运可以利用,交通便利、漕运顺畅带来百年繁华。

为了维护汴河漕运,采取的许多措施之一,就是种植柳树来固护堤防,早在隋朝时就已经普遍种植,北宋更是加强规定措施,从《清明上河图》里可以看到两岸柳树相连。

汴河是与黄河交接的人工运河,黄河河水含砂量大、暴涨暴落,冬季又是枯水期,因为水少断流或水浅结冰,另外入冬后流冰进入汴河,对河堤及船只都有安全的威胁,所以每年冬季都关闭汴河口,直到来年清明时节才逆流而上,漕运开始。

由于黄河改道“向背不常”,北宋要根据黄河河道建造迎黄河水的汴河口,技术复杂又耗费人力物力,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有导洛通汴之举,关闭黄河水改由洛水入汴,使航期可以提前至二月一日前,航期大为增加。根据《东京梦华录》中的记载是: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去泗州入淮,运东南之粮。所以《清明上河图》里画的汴河水应是由洛水入汴的了。

“上河”的含义学者也有诸多的解释:逆水行舟、河的上游、上街赶集之意、特指御河或当时汴河俗称“上河”。总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出北宋汴梁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活动,让观者看尽京城的繁华,也看到了酒楼恣欢的俗世。(待续)

本文节气资料参见“正见网”
转自:大纪元
作者:谢春华
责任编辑:苏珊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