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一年中的最后一夜,黄历十二月最末夜,旧岁至此夕而除,在子时中新旧岁交接,也称“除夜”、“岁除”、“大年”。传统中华文化中的“过年”不仅是过除夕这一天,而是一连串的年节习俗带来一元复始、除旧布新的洗礼。
祀神 祭灶 过小年
上古时,腊月中腊日“腊祭”(*腊祭)是一年告成,祭祀天地、五路神明和祖先的重大庆典仪式,就是过年的大祭祀;到了南北朝以后“腊日”和“腊八日”拜佛的日期合流。[1]人们在这一天戴胡公头击腊鼓(*细腰鼓),并作金刚力士以逐疫驱邪,带来了过年迎祥、迎春的气息。南北朝时代的《荆楚岁时记.十二月》就有谚言流传:“腊鼓鸣,春草生。”
腊月十六日又称“尾牙”,民间在这一天隆重祭祀土地公,这是一年中的最终回,所以称为“作牙尾”。公司行号老板在“作牙尾”之后,宴请员工、中介商“吃尾牙”。“尾牙”后,过年节俗接二连三登场。首先是“过小年”——祭灶。
腊月24日过小年 虔诚祀灶承周传
甜品灶马送玉皇 善功广播福荫绵
腊月23或24日就是祭灶日,古传民俗在黄历12月23日、24日交接时祭祀灶神,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年俗祭礼。在《礼记》中有祭灶的记载,是周代年终“祭祖五祀”之一的大礼。那时,各家各户祭拜祖先、土地神,包含门、户(*单扇的门,也指房屋出入口)、中霤(房室中央)、灶(灶)、行(路)等五方神灵。
后继各朝各代都很重视祭祀灶神,甚至这一天还有“过小年”的称法。祭灶祀神时,各户人家在厨房墙上或在灶上悬挂给灶神乘坐的纸“灶马”,祭送灶神回天庭述职,报告一年中考察的这家人的善恶功过。 送神时鞭炮声震响,过年味儿浓厚了,所以民间称这一天叫“过小年”、“小年下”、“交年”。祭祀的东西以甜点汤团为主,说是给灶神“甜嘴巴”告天说好话。南宋《武林旧事》记载,腊月二十四日,谓之“交年”,祀灶用花饧(*音同“行”、“糖”,指麦芽糖或一般糖果)、米饵(*米汤团、圆子)、糖豆粥等。现代的习俗常见用甜红豆汤圆、糖果祭祀灶神,俨然承袭了古风。
汉代的孝子、大善人阴子方祭祀灶神非常诚敬,有一日见到灶神显像,后代子孙得了大福报,传下“黄羊祀灶”的典故。
淸人王德馨留下一副“灶君”对联:
对天幸无获罪处;祭灶原非献媚心。
祭灶不“献媚”,只在自我身上省求,自我惕厉行善积德,这样的祭灶精神最受上天眷顾。上天也是考察了阴子方的孝行和累累大善才给予他大福报,祭灶祀神从古流传到今天,风俗还很盛行。“过小年”之后,大年也紧紧相随,就将在一周后来到。
办年货 寓传统精神
“年货”总言之就是和过年、新年相关的一切用品、食品,备办年货展现传统年味和传统精神内涵。尾牙之后办年货带来更浓的年味。
祭神祭祖办年货 香灯华烛供神佛
甜糖瓜子南北货 爆竹春联颂丰沃
从民俗风俗录中看,宋代时年货的代表是桃符、门神、招财招禄的横披、门画等等这些洋溢年味的门扇、门楣装饰,招财招禄的横披就是后代春联、春贴的前身。
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之行帖子(*谐音招财招禄的门楣横披)。……胶牙饧(*麦芽糖)之类,以备除夜之用。”其中说到的甜点麦芽糖,同于千年后今人除岁过年喜用的各种糖果,都是一样的“甜入口、甜入心”的过年讨喜象征物。
清代时的重要年货是祭祀神明必用的物品,如香灯、蜡烛、元宝、千张(*纸钱)和爆竹等等(见《帝京岁时纪胜》)。另外除夕天地桌(*神案)上供神的供品也是办年货的重点,包含蜜供、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石榴、元宝、佛花等等。(见《燕京岁时记》)此外,传统新年的特别饮食,如柏酒、屠苏酒、瓜子、甜糖、五辛迎春蔬菜和全家人团聚的菜肴材料,当然也在年货之列。传统办年货将过年和敬神祭祀、驱凶迎吉的精神紧密连结,表现传统中国年的精神内涵。
大扫除作春贴 除旧布新
祭灶送神回天庭之后到除夕迎神之间这些日子,就可以放心展开祠堂、佛龛、家居房舍的大扫除,除旧布新,“迎一元来复,庆万物更新”。
送神迎复大扫除 扫去灰败拂尘故
除旧布新换春贴 迎新焕然招来富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人在送灶神后开始大忙,扫除祠堂家庙、屋舍庭院,擦拭屋内各种摆设什物,用心准备好祭器。
另外打扫干净后,在门上张贴金字春联,在玻璃上贴彩画,以剪纸作出吉祥葫芦和各式春贴。在中庭奉置天地桌(准备接神祭祀),系天灯,挂琉璃。神堂悬挂祖先的画像。台湾有俗谚说:“大拼厝,才会富 ”(拼厝:打扫房子之意),勉励人在年关前勤快打扫,不要将垃圾积累到新年去,展现新年新气象。
蒸年糕 卜岁来
大扫除、准备好祭器之后,就开始准备蒸年糕,备办祭神的食品。
诚供年糕旺年高 发糕甜糕齐备好
供奉案头神纳鉴 除岁应景步步高
周代祭祀的笾食[2]品项就有米、面类的糕、饼。神案供桌上供上各式各样“年糕”,谐音“年高”,意味着“年年升高”。早年各家各户逢年过节蒸糕点是件大事,标志节庆的色彩。在台湾、香港一般最常见的年糕是蒸萝卜糕。白萝卜的闽南语称“菜头”和“彩头”谐音,因此萝卜年糕也寓有“好彩头”的吉祥意含。
供桌上常见的还有甜“发糕”,“发糕”是米粉或面粉加糖、发粉调制蒸成的简单甜糕。自家作“发糕”也含有“岁卜”(*卜岁)的意含。若是做出来的发糕发酵膨胀得好,而且裂出清晰纹路,是表示来年“发达”步步高的好兆头,寓意财源广进一路“发”。另外供桌上常见的还有“甜年糕”,加上红糖、黑糖、小红豆等等材料蒸成,也寓含甜甜蜜蜜喜年来的愿景!
贴春联 普天同庆迎福元
完成大扫除后,也可以早贴春联、悬门神,门户焕然一新。贴上春联、门画,迎来春风送暖入屠苏,迎祥迎福意味深长。
桃符驱邪历久传 明朝太祖普春联
官府民家土地庙 普天同庆迎福元
春联古称桃符,是后代春联的前身。黄帝时代传桃木能辟邪,人们雕刻桃木做成的神符称“桃符”,悬挂门边上,成了春联的最古的原型。后来的古人也在桃木上画神像辟邪迎祥,成了后代门神画的起源,神荼和郁垒是最早的两位门神。五代后蜀后主孟昶曾题一门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带起文人雅士仿效,作了一些宫门内殿门楹上庆贺纳吉的对联。
桃符到明朝时才普及各地方衙门庙祠和家家户户。明太祖朱元璋喜好桃符,下令全国除夕都贴,从公卿士人到庶民之家,都在门上贴“春联”一副;官府、地方衙门、土地公庙祠等处也都要贴上。这一来,造成春联普及深入民间。
清朝时,自入腊月,就有文人墨客在市场书写春联,得个润笔费,祭灶之后,各家各户渐次黏挂,有的用朱笺,有的用红纸,现今华人社会贴春联也沿袭了这样的风俗(见清代《燕京岁时记》)。[3]除夜前贴上春联,千门万户焕然一新,迎接春风入门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意味深长。
看了以上这些除夕日之前的年俗,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年俗是一连串先人足迹的延续,展现中华文化崇敬天地神明、珍惜生命的传统美德。
注释
注[1] 详见《【文史】“腊八”的来源和习俗》;《“腊”与腊八怎样合流?从经典与诗中看究竟》。
注[2]《周礼‧天官‧笾人》记“笾食”:“羞笾之实,糗饵粉糍。”笾是盛干物的祭器(见《说文通训定声.先部》),“糗饵粉糍”就是糕、饼类的美馔点心。东汉郑玄注释:“饵、糍皆粉(*磨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曰饵,饼之曰糍(也作糍)。”今人年节祭祀用的蒸年糕、蒸发糕,就是这一类的。《玉烛宝典》干宝注,说出了古人用枣豆调味制甜糕:“糗饵者,豆米、屑米而蒸之以枣豆之味。”今之甜年糕就像这一类。
注[3]《燕京岁时记》说春联:“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作者:容乃加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美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