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日】找到值得信赖的人,并且为了将来我能与他共同建立团队,维持稳定的友好关系,营造两人更紧密的关系,这是经营人脉有效的方法。
本书前文中,MIT媒体实验室所长伊藤穰一所说的话:“这是罗盘胜过地图的时代。”在不确定、变化速度又激烈的时代里,与其拥有事前规划好的“地图”,不如学会知道自己的喜好或是自己想做的“方向”,或许就能过得更顺利。
话虽如此,就算你拥有自己专属的罗盘,也还会有弄错方向的可能。不管你有多敏锐,又或者你拥有值得信赖的主管或部属,他们也不一定完全可靠。
今日的营业额,可能在明天归零;顾问所给的市场预测,也不过是参考过去资料累积而归出的结论。此时,你能依靠的,就是值得让你信赖、喜欢的人。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人发表意见,我一定会朝向他。我非常重视这个原则,“这个事业现在很热门”、“你的经历很适合这里”、“以企业角度来说,我们朝这里前进会比较顺利”、“这一定很有趣,来试试看吧”、“我想见那个人,我相信我们肯定很合得来”。
如果听到“喜欢的人”提出这些意见,我会先倾听,然后肯定地告诉他没问题,接下来不再过问细节,全力支持。
不管细节如何,只要喜欢的人出声了,就朝向他点头。不须恐惧失败,因为你肯定会有新的发现。而对方看到有所回应的你,肯定也是满心欢喜。
让对方喜欢上自己的三个方法
回应对方、朝向喜欢的人当然很重要,但反过来说,如果对方不喜欢自己,那也绝对不行。此时,前文所提到的“杀手级问题”就非常有用了。把那些问题拿来问问自己,就能提升你个人的魅力。自己现在的工作,会因为人工智慧有什么改变吗?如果手上有一万日圆会怎么使用呢?
前几天,我买了平常不会阅读的高价近代艺术书籍。虽然有想过我是不是乱花钱了,但和滑推特不同,我因为翻书而创造出久违的思考时间。我曾经花了数千日圆购买高级橄榄油,在烫熟的青花菜和盐一起拌一拌就非常美味,那次的体验让我很惊讶,橄榄油竟然也有这么大的差异。
乍看之下,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发生这种无趣的小“变化”,但只要持续思考背后的原因,就能让你在工作闲聊或吃饭聊天时更有魅力。这不仅能增加对方对你的好感,也可能让你获得工作上的建议。可以的话,我建议试着和喜欢的人一起工作。
要让别人喜欢自己的另一个关键是“持续的发表讯息”。现在可以透过社群网站或note*等各种方式,发表自己的想法。生活中的小发现、工作上得到的知识技术,持续把这些事写成文章然后发表。发表的形式不只有文字,还有影片或声音、插画、漫画。
此外,我也很推荐在周末或假日,积极参加喜欢的活动。要是在那里提出问题,加上自己的名字,肯定会有人记得你。
我认识的一位报社前辈,每天都会读自家写的新闻,看到喜欢的新闻,就会在公司内部的员工资讯网上,查询写稿人的电子邮件,然后联络对方,持续地约对方喝茶。据说,这就是他在公司内结识朋友,让自己惹人喜欢的契机。
* note 是非社群网站也非部落格的内容平台,二○一四年由株式会社piece of cake 开始提供服务,是一个能在上面发布文章、照片、插画、音乐、影像的网站。
持续做“有趣的事”,带给对方违和感。保持和喜欢的人之间的热度,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直做有趣的事,高中时会让你觉得很有趣的人,也会在许久没见的同学会上让人感觉“奇怪?不有趣了耶”。
不管一个人拥有多有魅力的才能,只要不持续做有趣的事,就无法维持,最终只会让人感到腻了、无趣了。所以,一定要一直做有趣的事。
对我来说,“有趣的事”就是,能够“让人产生违和感的事”。这可能是狂喜、愤怒、不安,或是口不择言所带来的“不愉快”。只要让对方觉得,你好像哪里和平常不一样,而且不在对方平常会接触到的生活圈,这样就能让他觉得“你是个有趣的人”。
前文提到喜欢寿司的节目企画冈伸晃,就找了三位寿司职人到新宿的活动中心,举办讨论寿司二、三事的私人活动。
一般来说,活动会让人联想到有创业家或艺人站台,由具有知名度的人担任主角,而冈伸晃所举办的活动,主角是寿司职人。我也参加了这场活动,不过因为是一群沉默寡言的职人,所以这场活动,不像电视上看到的那种你一言、我一语的景象,但是职人手拿菜刀、谈论寿司的模样,让人可以感受到“有趣的违和感”。越能带给人“违和感”,越能让你与他人产生好的连结。
不靠酒精维持人际关系
再来的关键是,不靠“酒精”维持人际关系。“下次一起喝一杯吧!”我想这句话在好友、同事或客户之间时有所闻,不过在维持关键人脉,这不是有效的方法。我个人满喜欢喝酒的,当我还是个菜鸟记者时,派驻到九州,经常能喝到芋烧酎。不过,酒精虽有好处,也有坏处,就算彼此聊得不起劲,也会因为酒精的作用,让彼此陷入“我们合得来”的错觉。
“关键人脉”是更靠直觉建立的关系,而非依赖酒精,是由“啊!我跟这个人一起就会感到很开心”的感觉和“喜欢的人”来往。若是在想喝酒、想要享受时,那就没问题,不过建立“人脉”时,还是不要光靠酒精与喜欢的人建立关系,才是好方法。
活动邀约,维持感情又能理解对方
现在几乎每天在各个地方,都会举办有趣的活动。我只要在脸书或推特上看到活动资讯就会马上点进去浏览,然后转寄资讯给自己。不只在社群网站,还有市民游泳池或街上餐厅张贴的活动资讯,我也会全部记录下来。
从工作到分享资讯都能透过网路的现代社会里,可以超越网路的虚拟空间,将人聚集起来,让实体活动的价值提高了。音乐表演或庆典能成为一种风潮,也是因为这样吧。
当然我不可能参加每场活动,但如果其中有看起来特别有趣的,我就会邀约关键的同事、朋友或工作伙伴一起参加。
透过活动的话题,看看对方的反应或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意见,或者在提问时间若我们之中有人举手发问,就能看见对方的另一面,以此缩短两人的距离。
现在如果有活动举办,都能在活动中或结束后读到文章报导,或是在部落格上看到活动纪录,让没有参与活动的人也能知道活动时的状况。
这种和对方共享现场观众的热情和讲者的表情等氛围,能帮我们维持双方的关系。特别是在工作上,你必须事前了解对方的“思考回路”。
假设你在某场活动,听到创业家在演说时提到“经历多次的失败是成功的源头”,无论同行的人回应是“真的是这样,接下来我也想经历失败。”还是“我反对,最好能避免失败。那个人应该更有计划地进行业务。”这些都能成为你思考新企画的参考。
这也能帮你透过别人说的话,了解对方是会“全盘吸收”,还是“重视自己的意见,批判别人”。因此和对方一同参与活动,能让你了解对方的“本质”。
创造“人脉爆发期”,偶尔要改变内向的自己随着自己的喜好、顺从自己的本能与人来往,会渐渐让人脉走向“停滞”,这可能和之前说的会有些矛盾。最重要的,就是只和内向的、“喜欢的人”来往。不过,我偶尔会大胆地将“人脉爆发期”带入自己的生活。一扫自己心中的“限制”,只在某段固定的期间,尝试和很多人接触。
以前我曾在蓝瓶咖啡的六本木店号召读者,举办连续五天,由《哈芬登邮报》编辑部招待四百杯咖啡的活动。
活动期间,每天我都站在店门口,面对接踵而至的排队人潮,只要体力许可我就会亲自接待来客。有时会听到有人说:“下次再举办这种活动吧!”或是“希望能在媒体上看到这种活动广告。”
我也会收到“有个有趣的人,希望你们去采访”的委托,对于每一个人的意见,我都认真地给予回答。
接着,我的脸书会涌入大量的私人讯息。在这段“人脉爆发期”,我会拚命地回复每则讯息。我曾经也花上一、两个小时回复,在回完讯息时,我会累到不喝威士忌就难以入眠的状态。
当然,每次做这种事就会累到不成人形,和“人脉怪兽”根本是一丘之貉。但这就如同“短暂的兴奋剂”。
不仅能让我建立起新的人脉,还因为内向人暂时变“外向”,给了我一个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在“人脉爆发期”,虽然会有很多构想的企画或会议,不过想当然耳,全部都没有实现。不管是因为时程对不上,或者对方的热情消退,有时也会发生条件改变的状况。如此一来,这些企画最终只能中止。
当然,如果是重要的提案,还是会尽可能地调整时程,如果我不这样做,那就“失格”了。
不过,我也不怕被误解,虽然我和许多人见面,也有了很多企画的想法,但只有负责人有强烈的兴趣想做好,这计划才会被认真执行。
即时影音串流网站SHOWROOM 社长前田裕二的畅销书《笔记的魔力》中写到,前活力门社长堀江贵文或幻冬社编辑箕轮厚介,他们在工作时都是属于“由下而上型”,会对眼前有趣的事产生强烈兴趣并转化。
但前田裕二和属于“由上而下型”,在立定计划后,朝着目标前进。无论是创立SHOWROOM 时,或先前在UBS证券工作时,据说前田裕二是以“几年后营业额要达到多少”为目标,而拒绝了交际活动。
但最近,他改变了行动方式,成为“由下而上型”。前田裕二在书中写到,这是因为“社会的变化”,使得他改变原有的方式。
由于“价值经济”受到重视,使现在的社会,比起金钱,人们更依赖内心的同感和互助。所以,从终点往回推、不带感情的处理工作“就会失去人情味,难以聚集深有共鸣的人”这就是他改变的理由。
你是否早就意识到组织的“逆金字塔型”变化,就算你只和喜欢的人保持接触,你与喜欢的人也会遇到关系变得僵化的时刻。这样一来,自己的工作将走向“由上而下型”,人际关系也会在不知不觉间慢慢褪色。所以,透过设定“人脉爆发期”,试着持续更新自己的人脉。
也要为内向人企划活动
蓝瓶咖啡的活动,其实是为了庆祝《哈芬登邮报》五周年所举办的。因为我实在对于找一大群人到大饭店的聚会,感到很尴尬。
但如果只是在咖啡店举办的活动,和一般媒体做法不同,我认为这样做更能向读者和相关人士表达谢意,于是和公司负责行销的同事德田匡志一同企画这项活动。
我们最花心思的地方,在于这是没有嘉宾,也没有主题的活动。为了让觉得自己是内向人也能前来参加,我们决定让活动方向朝着只是来喝咖啡、闲聊的形式。
在参加者中,有独自前来,喝一杯咖啡,与我交换几句话的人,还有只是来看书就离开的大学生,以及拿出智慧型手机拍摄活动照片,安静地在推特分享感想的上班族。
虽然有各路人马来访,我却未主动与来场的人攀谈。只是让他们选择在自己喜欢的时间进来,然后在喜欢的时间,安静离开。
活动很成功,享受个人咖啡时光、与合得来的人谈话,各自度过了自己的时间,其中有位住在千叶县的三十多岁女性业务,为了参加这次活动,麻烦丈夫接送幼稚园的孩子下课,自己前来会场。她说:“先生在外商金融机构上班,不太常照顾小孩。”尽管如此,当她向先生提出:“《哈芬登邮报》在举办这样的活动,我能参加吗?”先生很干脆地回答:“好啊!”
因为顾虑着老公,一直以来都没能请他帮忙分担照顾小孩的职责,但在这一次,她提起勇气说了这句话。这名女性当天只和我交换名片,她后来才写信告诉了我这件事。
多数的活动,都会提出大格局的主题。例如:“工作方式改革”或“人工智慧与经济”,并在活动后花时间与参加者进行交流。
但不是每个人都想像“人脉怪兽”那样,进行浮夸的交际活动。身为媒体人,希望我未来还能举办类似的活动,期望你也能邀请关键人脉一同前来参与。
维持和喜欢的人之间的“热度”
喜欢的人提出意见时,一定要听
向自己提出杀手级的问题
持续在社群网站上发布讯息
不间断地做有违和感的事、有趣的事
不靠酒精
邀约朋友参加活动
制造“人脉爆发期”
企画专为内向人设计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