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谜团重重的地下宫殿 沉寂千...

谜团重重的地下宫殿 沉寂千年的地下军团:秦始皇陵之谜(上)

920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館(圖片來源:Instagram/cdlsyy截图)
朝代兴衰更替,人间桑田沧海,然而,在十几层楼高的地下,却有一座千年风霜难以侵蚀的地下宫殿,封闭保存了一个古老帝国的荣耀、智慧,还有它数不尽的秘密……

地宫外围的奇观

提起秦始皇,总是和无数的“第一”及“唯一”联系起来,他是名符其实的“始皇帝”,是本次人类中华史上第一位皇帝(“皇帝”这个词,就是他创造出来的),也是当时地球上唯一的大帝国的皇帝。

在世时,秦始皇创下了很多史上第一,他首创的皇权、法律、经济、文字货币及度量衡体系,绵延到了他以后的历朝历代。他即位初就开始修建陵墓,死后,他留下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蕴藏最丰富的陵墓,总面积相当于78个故宫。

兵马俑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苍凉的骊山山下,随着从黄土中探出的陶制人头俑的被发现,一个沉寂千年的庞大军团从地下涌出。

当考古工作者努力数十年,终于还原兵马俑时,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这些黑暗中保存千年的陶俑,其璀璨姿采,几乎来不及拍照,瞬间就归于暗淡。原本彩绘丰富的陶俑,出土15秒后就开始失色,4分钟内脱水、起翘、剥落,突然一下子就由色彩缤纷变成了灰黑色调。如今面世的兵马俑,都是被氧化后的,原本衣饰艳丽,表面有粉绿、朱红、粉紫、天蓝等十几种颜色。

残存在秦俑表面的紫色,被叫做“中国紫”,经考证是几千年前的人工合成颜料,难道那时秦人就掌握了颜料的化学合成技术?

 

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展厅。(Legolas1024/Wikimedia Commons)

这个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八大奇观”之一的兵马俑坑,面积广达2万平方米以上。一尊尊兵马俑仿真人身高,最高达1.8米左右。塑造风格古典写实,栩栩如生,神态各异。从泥塑、晾干、运送到焙烧,兵马俑是连续制作的,即使在现代,这种工艺也是难以企及的。

七千多披甲执锐的陶俑,加上硕大齐身的陶马战车,军阵俨然,虽是静止凝固,却仿佛动地而来,随时准备迎敌陷阵。二千多年来,在始皇陵地宫的1500米外,他们在黑暗中戍卫着千古一帝。

奇怪的是,这个庞大的地下军团,与整座陵园的方向一致,面向东方肃立,这是为什么呢?

秦铜马车

上世纪80年代,在深7米的地下,大型秦铜马车被发现,包括两乘铜马车,八匹铜马、两个铜御者。它包罗了中国青铜史上所有的铸造技术以及装饰工艺,堪称“青铜之冠”。

铜车马一号车。(greg_gao/Wikimedia Commons)

一号车,古称立车又名高车,由3064个零部件组成。车上装备齐全,有驽机﹑剑﹑盾牌等防卫武器。

一号车上的伞可随太阳转动而自由转动180度,伞柄上装有双环插销,可以灵活轻巧地从车上取下或插上。伞柄中间装置有短剑,可以防身。一个简单的伞柄,就创造了几个世界第一:历史上最早的暗锁装置、最早的沙滩式遮阳伞、世界第一把子母加双销钉扣等。

铜马的笼头是由众多小金管和小银管组成,以子母卯形式环环相连,堪比现代表链的精细。秦人如何将熔点不同的金与银焊接在一起?马脖子下悬挂的缨络,由一根根细如发丝的铜丝制成,用放大镜观察,未见表面有锻打痕迹,对接面合缝严密。那时没有车床、没有现代化的冶铸设备,用什么方法制作的呢?专家们利用现代技术,至今也未能将这些细节完整复制出来。

四匹铜马和一架铜马车(图片来源:Robin Chen/Wikimedia Commons

二号车古称安车,是带有篷盖的豪华车,堪比现代的“软卧车”。分前后两部分,前室供御者乘坐,后室四周用墙板封闭,供车主人乘坐,前面及两侧开窗,后面设门。车窗以推拉方式开合,出土时,车窗尚能自如推拉。窗板铜片仅厚至0.12到0.2厘米。龟背形的顶棚,为一次性铸造而成,最薄的地方为1毫米,最厚不过4毫米,此浇灌技术在今天都无法被模仿,秦人是怎么做到的呢?安车由3462个铸件组成,许多零件都与现代使用的相似,如此精密的零件,现代也只有精密机床才能做得出来。

两车均通体彩绘,而且彩绘不只是为了美观,还有防锈作用。

青铜剑

挖掘兵马俑一号坑时,一把青铜剑被一陶俑压弯了,陶俑抬起后,一瞬间,这把青铜剑竟神奇地反弹变直了。匪夷所思啊,因为这种被称为“形态记忆合金”的技术,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发明出来。

始皇陵出土了19把青铜剑,游标卡尺测量发现,剑身的八个棱面,误差不足一根头发丝。

出土的青铜剑除去土銹,光亮如新,锋利得一下竟可以将19层报纸划破。经检测,这些青铜剑表面,被发现涂有一层厚约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铬,可以使剑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德国为增强合金抗腐蚀能力,1937年才成功研制了现代镀铬技术,美国人是1950年才掌握了这一工艺。

石铠甲

近年,一个距始皇陵封土200米的陪葬坑被发现,面积达13000多平方米,里面密集叠压了上千件石质铠甲、石胄、石头盔及披在战马身上的石马甲,都是用切削打磨的青石面制成的。

秦始皇陵出土的石铠甲。总重量约为18千克,花了400个小时修复的。美国芝加哥Field Museum藏。(Wikimedia Commons)

石铠甲有护胸的前甲、护背的后甲,还有护肩膀的披膊甲,上下翻动非常灵活,每一石甲片的弧度都不一样,根据人体不同部位设计成不同的形状,有长方形、方形、等腰梯形、圆形、覆瓦形、弧形、尖尾形等,每个甲片都有方形或圆形的小孔,用扁铜丝连缀在一起,陪葬坑内的铠甲和甲胄甲片总数超过500万片。

实验发现,手工加工一件有600片的甲衣,需一年时间。那麽如此工艺高超的石质铠甲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地宫外侧就发现了如此之精美豪华的随葬品,而对秦始皇陵的发掘,目前只占总体的1%,那么,地宫内部又有多少宝物?(待续)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冯梦龙《新列国志》》
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范晔《后汉书‧班彪传》
晋 王嘉《拾遗记》
汉 辛氏《三秦记》
汉 刘向《列仙传》
晋 皇甫谧《高士传》
清 张澍《叁辅故事》
王学理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

 

作者:秦顺天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李娜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