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 历史上唯一“九代同居”的千...

历史上唯一“九代同居”的千口之家

四世同堂被认为是人生福寿俱全的象征了,但历史上有个九世同堂的家族,九百号人同堂起居、和睦相处,实为罕见,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440
家和万事兴,福财高,张家德行也高。图为清 画院《十二月月令图.八月》局部。(公有领域)

功夫在一个“忍”字上

《旧唐书》中记载,有一位老人,是山东寿张县人,相传是汉代张良26代孙,生于南北朝时期,死于唐朝时期,活了99岁,经历了三个朝代,家族九世同堂。

张公艺为一介平民,祖上秉承儒家“忍、义、理、让”的治家理念,家风代代贤德,人口兴旺,且数代不分家、不单立门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和谐,长幼有序。

到张公艺这一辈,已是上下九世,九百号人同堂起居,其乐融融。居家过日子,生活琐事,零零碎碎,怎能没有个磕磕碰碰呢?张公艺自小从祖辈上接受的家训就是一个“忍”字,他将“忍”的道理,同样作为九世同处的首要原则。

他告诉家族中人:“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

忍让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奇景。家族近千人,每天吃饭时敲鼓集合,大家起坐有秩,上座为老人们,男女有别各自分开,未成年的孩子们单独列席。大家互相礼让,敬老爱幼。长者仁慈,幼者恭敬,内外仁和礼让,雍睦谐和。

这种谐和的氛围,居然连动物界都受到感染。家中的百犬饲食时,如果当中有一只犬没有来,其它所有的犬竟然都不进食,要等待缺席的那只犬就位,才肯一同下食。场面蔚为壮观与奇特。直到现在,还有“张公艺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说法。

家和万事兴,福财高,张家德行也高。外人来借钱借粮、牲口犁耙,有则偿还,无则从不逼债,再借依旧如故,不惜钱财救济。有小辈不满,张公艺就教育他们说:“如果他们都像我们一样,什么都有,还来求我们吗?”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的家庭人伦,使整个家族形成了人人互爱互敬、相互公平理性对待的局面,每个人对待别人的父母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关心别人的孩子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那般。

“三尺头上有神灵”,这大忍至善的义行感动了远乡近邻,也惊动了三界天庭。

张公艺是唐代寿张(故城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南)人,九代同居,高宗曾亲至其宅,问九世同居不分的方法,张公艺在纸上写了一百多个忍字作为回答。故后世张姓者建“百忍堂”。(公有领域)

第一百个“忍” 神仙出题考验

民间传说,玉皇大帝看到,张公艺“忍”的境界已非一般人能比,能忍别人不能忍之事,一百件事中,九十九件他都能忍。

为了让张公艺在“忍”功上再上层次,玉帝决定给他出一个难题。

一日,张公艺的长孙操办婚事,门前敲锣打鼓,门内大摆宴席,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位蓬头垢面的乞丐也前来道喜了:“恭喜恭喜,天赐良缘。老朽能否和你家那些尊贵的客人同席用饭?”张公艺欣然同意,乞丐自顾自地走向屋内。

张公艺吩咐腾出下位让乞丐入座,没想到乞丐却说:“下位怎么做啊,我要坐上席。”张公艺感觉乞丐有些胡闹,说:“上位都是有身份的人啊,你这身装扮恐怕多有打扰吧?”

乞丐说:“我穿得破,不见得我是恶人啊;穿得好,也不见得德行高啊。你是个有道养的人,怎么也以貌取人?”张公艺一听,赶紧抱拳陪罪,又转身对众宾客施礼,安排乞丐坐了上席。

酒足饭饱、席散人走过后,老乞丐仍然没走,竟提出了一个要求:“今晚我不走了,就睡新房里,新房舒适,让你家新人到别处睡吧。”众人一听,气就不打一处来,张公艺也有点忍不住了,说:“这位老先生,您怎么能提出如此有失礼数的事啊?”

老乞丐笑眯眯地说:“忍不住了吧,你还是叫张不忍吧。我睡睡新房又有何妨,鄙丐四海为家,处处是家,处处无家,看施主能否放得下啊!”

张公艺听罢,转头来跟二位新人及亲人解释。好在张家人普遍德行较高,凡事以忍让为先,在张公艺的劝说下,人们消了气,二位新人也将新房让了出来,乞丐进屋,倒头便睡,一夜无事。

次日,张公艺去新房叫乞丐,没有人应声,用手去掀被子,大吃一惊,哪有乞丐人影,被里只见一尊用黄金铸就的太白金星塑像!金身的胸前还有一副对联: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

张公艺离世后,后人给他修建了“百忍堂”。

敦煌唐代绢画《炽盛光佛并五星图》中的太白金星。(公有领域)

救唐王李世民 受三代四位皇帝旌表

张公艺家族曾经受到四位皇帝的旌表和慰抚。

公元550年,北齐皇帝高洋为张公艺家族赠匾“雍睦海宗”;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给张公艺家族赐匾“孝友可师”;公元635年,唐太宗李世民旌表张家,赠匾“义和广堂”。

传说隋朝末年,在山东济宁,唐王李世民被徐圆朗的人围追,李世民冲开一条路,向西北方出走,至山东寿张县张家庄一条河的桥上,身负重伤,马失前蹄跌入水中。

张公艺正在河岸边习武,见一壮士跌入水中,忙叫众人救起,扶壮士到家中。张公艺也不问伤者身份,就为李世民延医诊治,帮他疗养伤处、调理身体。李世民得以迅速恢复了健康。李世民登基后,贞观九年,为感谢张公艺之恩义,亲书“义和广堂”金匾,特派使臣前去旌表。

使臣到访之际,恰逢张公艺召集人马修建石桥,正是唐太宗当年受伤落马的那座桥。唐太宗得知后,贞观九年,降旨修建大桥,并派尉迟敬德监修,石桥长约60米、宽6米、高7米。后来此桥被称作“访贤桥”、“古贤桥”,张家庄也因此更名为古贤庄。

唐高宗麟德年间,高宗李治亲幸张公艺宅。他想考验一下张公艺治家的本领,便送给张公艺两个梨,说要他分给全家人吃。张公艺接过梨,让家人用石臼将两个梨碾碎,入缸注水,然后鸣鼓集合全家,让每人用小匙饮汁一口,这样全家人就都尝到了梨。这些记载,至今还画在“百忍堂”的墙壁上。

高宗询问治家之道。张公艺当场写下百个“忍”字献给唐高宗,并详述每个“忍”字的内涵,高宗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御书“百忍义门”。

“忍”字篆文。(公有领域)

为了让天下人都来学习张家“礼让齐家”的美德,唐高宗封张公艺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且降旨要张家十兄弟“分食十道”。贞观元年(627年)二月,唐太宗依照各地的地理和交通等情况,将全国划分为十个行政区,即“十道”。要张家十兄弟“分食十道”,即将张公艺兄弟十人安排在全国各行政区居住。

自此,张公艺大家族分别迁到全国各地居住,弘扬张家的美德和“百忍文化”。十兄弟在“分食十道”之前,为日后相聚有凭,张公艺将一铁锅砸为十块,兄弟十人各执其一,日后团聚拼接为证。

张公艺在拜见唐高宗书写百“忍”时,在最后写道:忍人仁人任人刃,任人刃人任仁人。后族人还编出了“百忍歌‧歌百忍”广传于世,于明清时流传最盛。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

“……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参考资料:

1. 刘昫等《旧唐书》
2. 欧阳修等《新唐书》
3. 司马光《资治通鉴》
4. 民间传说

作者:宗家秀
(转自 大纪元)
责任编辑:康慧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