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 海阔天空 【逆天而为痛悔迟 之四十一... 海阔天空 【逆天而为痛悔迟 之四十一】:红朝造伪史,预言见真知 2019-05-29 971 Share WhatsAppLINETwitterFacebookTelegramLinkedin 图41-1 《推背图》第19象:王安石变法。 第四十一章 红朝造伪史,预言见真知 前面三章,我们结合天象,剖开红朝伪史的华丽外衣,展现了北宋神宗和王安石变法的真相:逆天而行,祸国殃民,毁了天象注定的中华盛世。其实更多的真相,早在唐朝的大预言《推背图》中,就已经点出来了,那都是唤醒今人的真知灼见。 1. 解读预言,国耻“乍”见 【众人嚚嚚 尽入其室】:嚚音银,蠢而顽固,指北宋王安石变法一党,多是臭名昭著的小人。 凡是赞同王安石变法的、谎报新法使百姓受益的,都被提拔升官。蔡京、蔡卞(王安石女婿,巨奸蔡京的堂弟)、蔡确(继王安石的变法宰相,以权术害人)、吕惠卿(声名狼藉,投机钻营)、曾布(曾巩之弟,谋权陷害别人,当上了宰相)、邓绾(音晚)、何正臣、舒亶(音胆)、李定(以文字狱诬陷苏东坡),还有王雱(王安石之子,建议杀司马光、富弼等人以推行新法)、谢景温(王安石姻亲,刑部尚书,诬陷苏东坡)、吕嘉问……都是口碑差的权术之人,多在《宋史‧奸臣传》中留名。 前面讲过,1074年郑侠的《流民图》和死谏,感天动地,神宗废除变法,骤降甘霖,十个月的大旱立解,王安石罢相。神宗亲自主持变法,沿用王安石路线,任用王安石留下的变法班子。当时王安石一手提拔起来的副宰相吕惠卿大权在握,他担心神宗再次启用王安石,开始陷害昔日的恩主。 1075年,王安石复相,吕惠卿大权旁落,就以告密方式,离间王安石和神宗的默契关系。次年,王安石只好主动请辞。正应了“弄权众人、尽入其室”。 【百万雄师 头上一石】:指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之后,宋神宗出兵灭西夏,百万雄师全军覆没。 图中亭子,暗喻“宋”字,亭盖“宀”的宝盖儿头,和木柱的“木”,合为“宋”。图中藩篱,喻指边境。前面在《第十一章 历史有轨道,〈推背图〉上找》讲过,《推背图》里的图,一般都有“上北下南”的方位喻意。本图预示:“宋”在西、北的境外成了空亭: (1)喻指宋神宗在王安石的力主之下,割地700里给辽国,失去战略要地; (2)另一方面在西部围剿西夏,全军覆没。 宋神宗割地给辽国?很多读者没听说过吧?因为红朝要打造王安石的变法英雄形象,一直在掩盖这段“改革派”的丑闻。 2. 安石铸成国耻,红朝阉割历史 辽国争界,再背盟约 1074年,辽兴宗的儿子辽道宗当政,派出使臣到宋朝,要求重划边界,再次违背澶渊之盟——不敢直说背盟,借口重新划定蔚州(今河北蔚县、山西灵丘一带)、应州(山西应县)、朔州(今山西朔州)一带的国界,要以黄嵬山为天然分界线。 宋朝使者出使辽国,拒不接受无理要求。辽使来开封责难,扬言:“不答应我国的要求,我就不走!” 沈括刚毅,辽国铩羽 神宗派沈括去接待。沈括查档案,发现两国旧疆域以古长城为界,辽国提出黄嵬山为界,把疆界向南推进了30里。辽使哑口无言、尴尬回国。宋神宗赏赐沈括白金千两,并命出使辽国回谢。 在辽国,宰相杨益理屈词穷,威胁沈括:“数里之地你们还舍不得?难道要两国就此绝交、兵戈再起?”沈括义正词严地驳斥道:“今北朝背弃先君信守的誓约,天可不会降罪给我朝啊!”辽国只好放弃“以黄嵬山为界”的想法,又提出以“天池”为界的请求。 沈括只认古长城旧界。回国沿途留心辽国地理民情,回来画成地图献给神宗。神宗大喜,升沈括为翰林学士[1]。 安石复官,太白昼见 1075年二月十一日,宋神宗恢复了王安石的宰相职位,诏令王安石从江宁(今南京)回开封。 三月二十六日(1075年4月14日),出现了太白昼见的天象[2]。在《第四章 错解天象,千古痛伤》中我们讲过,太白昼见是强臣压主之象,可惜神宗完全不懂天警。当日,他召见王安石说:“小人(《流民图》的作者郑侠等人)已经驱除了,丞相可以大有作为了……”[2] 太白再昼见:安石大言欺君,神宗迷惑割地 不久,辽国使者再来要求宋朝割地。28岁的宋神宗询问以前的宰相文彦博、富弼、韩琦、曾公亮,这些人都说不可,而大权在握的王安石歪曲借用《道德经》的话,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意思是:“要想得回失去的燕云故土,得先割地给辽国”[3]! 神宗一心想实现祖宗的理想——收复燕云十六州,曾许诺收复燕云列州者可封为王。但是财政亏空、军队冗杂涣散,前朝对西夏屡战屡败,他启用王安石变法就是为了富国强兵,现在完全被王安石这套说辞迷惑了。加上王安石第一次做宰相时,启用王韶经略熙河,开辟疆土2000里,完成了对西夏的战略包围,看王安石先退30里无所谓的“大将风度”,他再次信服了。 神宗命韩缜前往辽国割地,全部满足辽国以黄嵬山为界的要求,两国在新定国界基础上,再续澶渊之盟! 按原来的古长城界,宋朝占据黄嵬山的险要地势,在古长城上俯瞰幽云的应、朔、武三州,现在黄嵬山北麓割给辽国,辽国反过来鸟瞰我忻、代两州,横向蜿蜒曲折(从今河北蔚县到山西神池县)近700里的国境线都要后撤[4]! 1075年9月1日,韩缜和荣州刺史李评签订割地国书的当天,太白再次昼见[5],天谴昭然! 压制十年,难平民怨 “想得地,先割地”,“咫尺之地不足争,后取之不难”[6]——这个逻辑混乱的“大战略手笔”,王安石不但没实现,也没想努力去实现。1076年,56岁的王安石就主动辞职了。 割地是古代最大的国耻,民间怨声载道,朝中却一片和谐,因为正直的、反对王安石的大臣,早都被贬走了,剩下的都是王安石一党。出使割地的韩缜,反而因为“有功”,得赐袭衣、金带,升官。1085年神宗一死,韩缜成了宰相。 但是司马光主政后,被王安石一党迫害的朝臣被陆续召回。韩缜开始被弹劾,几十份奏章中,苏辙(苏东坡的弟弟,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弹劾最为严厉:“韩缜出使定国界,把祖宗山河700余里,包括沿边崄要,全割让给敌国……当年数千家田地、祖坟落入辽国境内,内迁的百姓哭声震天,至今父老恨入骨髓,韩缜就是一死也不足填塞民愤……”[7] 红朝颂安石,石碑证伪史 自从前苏联共产党祖师列宁说了:“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红朝就开始全面吹捧王安石,掩藏真相、歪曲洗脑,王安石成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帮衬,成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革命英雄”。祸国殃民的逆天变法,变成了历史上的正确路线。称颂王安石的传记、文章,连篇累牍,充斥网路、教科书,割地的国耻,好像从人们记忆中抹去了。 但是1979年,辽宁义县(原属辽国)出土的一方墓志,撕开了历史的真相。墓志铭的主人梁援,是辽国在此地出的唯一的状元,官爵至左丞相、上柱国、赵国公。《大辽国故中书相梁公墓志》中刻着:“大康元年(公元1075年)……宋国以故壤归于我,诏撰天池神堂之碑。” 意思是:辽道宗仅凭外交威慑,就得回了约700里故土,诏令刻“天池神堂碑”(失传)以记功德。 图41-2 辽国丞相梁援的墓志铭碑文。 3.天灭辽国灭北宋,根在贪利背誓盟 1075年,辽道宗为“不动干戈收复国土”歌功颂德,却不知道亡国的天谴就此来临。 我们在《第八章 正解天象见天意,误解逆天悔不及》中讲过:澶渊之盟是宋辽两国立下的毒誓,双方立誓要子孙世代遵守,谁违背,谁不再享国,遭天灭神杀。 《三十七章 辽兴宗违誓失天下 宋仁宗因祸得正统》讲过:辽兴宗违背誓约索要关南之地,违约的结果,失去了辽国当时享有中华正统国的地位,天不再佑,而且随后两次亲征西夏,大败。 这次辽道宗再违背澶渊之盟,他手里剩下的,就只有辽国这个蕃邦了,所以必然应誓言,辽国遭天灭神杀。事实上,这次背盟索地的“巨大胜利”,没有给辽国带来兴旺气象,当年十一月,奸臣耶律乙辛诬陷皇后萧观音,辽道宗亲自将皇后赐死[8]。1077年,耶律乙辛诬陷太子,辽道宗下令囚禁太子,太子再被害死……辽国朝政昏暗,他的皇太孙即位,就是亡国昏君天祚帝。 庞大的辽国,雄兵百万,为什么在兵力极少的女真人面前,总是溃不成军?不是辽军战斗力不济,辽军5千残兵败将,能大败宋军20万精锐。为什么和女真对垒,辽军几倍、几十倍的兵力,却总是一溃千里呢?根源上,是因为辽国要应验誓言,子孙不再享国,天灭神杀,女真军兵只是在人间表面演义,背后是天神在执行天罚,就像北宋后来背誓被天灭一样。 由此可见,当时人虽然敬天信天,可是不懂天道,立誓对内心的约束力越来越小,好像随时可以自行反悔。 宋朝一直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一直想违背澶渊之盟这个毒誓,可是这个毒誓是你自己想违就违?说背就背的么?如果一个誓约单方随时可以违背,那还叫誓约么?誓约是双方的,是天地见证的,是自己定下天罚制约的,要想解除,只有这样:对方太坏了,两次欺世违约超过了人间道义的底线,我朝再不能与他同流合污,公开声明解除誓约,天地见证……这样才能解除掉誓约中加在自身上的天罚。 假如真是这样,宋朝当时借辽国背盟,顺势解除澶渊毒誓,是最好的解数。那样是辽国背盟,辽国动兵遭天灭,执行天罚的就是北宋而不是女真了。那样的话,宋神宗将一统华夏,成就千古殊荣,那不正应了天象:“五星连珠聚于东方,利中国……五星随水星聚于一个星区范围,可以变法强国、重定天下”吗? 图41-3:1067年五星连珠天象的本意:变法强国、一统天下,可惜王安石不懂天道,逆天败国。 可惜,作为帝王之师的王安石,不懂天象,不遵天道,标新立异,丧权辱国不说,继续维持澶渊之盟,把毒誓的诅咒,留给了后世子孙。 4.预言见真知,天谴悔已迟 【朝用奇谋夕丧师】 本句似有两重含义,都能讲通。首先,“奇谋”指1068年,王韶上《平戎策》三篇,王安石称为奇谋,向宋神宗大力推荐。 《平戎策》提出收复河湟(甘肃一带)、招抚羌族,对西夏实施战略包围。在王安石和神宗的大力支持下,派王韶到河陇一带统领军事。1072~1074年,王韶连战连捷,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对西夏形成包围之势。神宗大喜,赐王安石玉带,加封王韶为观文殿学士、礼部侍郎、枢密副使。 这是北宋80年来对外战争收复失地的第一次大捷!毫无疑问,这也是王安石、宋神宗的一大功绩, 足以标榜史册——但是,好景不长,1075年,王韶就被贬走外地了。 夕丧师:指宋神宗攻伐西夏,军兵损失共50余万人。 另一重含义,“奇谋”又可指王安石的“要收复失地,先割地”,谋略过于奇特。 “夕丧师”,又可指王安石次年就辞职了,失去这个“帝王之师”,宋神宗不会收复、白白割地,成了冤大头。 【人民西北尽流离】 西北,古代都是单音节词,西、北一般是两个词。指北宋的西部西夏,和北部的宋辽边界。北宋攻取西夏,西部人民因战乱流离失所。神宗割地给辽国,北疆民众流离失所,哀号遍野。 【韶华虽好春光老】 韶华:美好的时光,多指美丽的春光。 春光老:春天将尽,临近夏天,临夏,喻指北宋兵临西夏;同时,王韶《平戎策》,韶华乍见,风光一阵,就“春光老”矣,无用了。 王韶被贬后,1081年,神宗趁西夏政变内乱,发5路大军会攻西夏。神宗效法逆天的宋太宗,5路大军不设主帅,皇帝遥控指挥,想凭借这50多万军民一举荡平西夏。当时西夏垂帘听政的梁太后采用一老将军之计,坚壁清野,待宋军长驱深入,不到一月,西夏轻骑就迂回断了宋军的粮道。而后夏军决黄河七级渠水淹灌泾原、环庆宋兵营垒,宋军冻溺饿死者甚众。朝廷下令撤兵后,途中被西夏军队袭击,大败而归,共约40万人丧生。 1082年,神宗派徐禧在横山筑城,遵循王韶华《平戎策》中的战略:“进筑之法”,作为蚕食西夏的桥头堡。徐禧不听劝阻,在易攻难守的无水之地筑城,宋神宗赐名“银川寨”。刚筑好城,就被西夏30万大军围攻,切断水道,宋军渴死大半。不久银川寨被攻破,西夏屠城,北宋20万军民丧生。 宋神宗半夜接到战报,惊、气、恼、恨,绕床急走、徘徊直至天亮,早朝之上,放声大哭…… 【悔不深居坐殿墀】 墀,音池,漆过的地面。指宋神宗后悔,还不如不出兵,在宫里呆着无为呢。 这是宋神宗20岁即位以来,准备了15年的大决战。他本想先用王安石变法“富国强兵”,再收复西夏,最后收复燕云十六州。王安石退休后,宋神宗沿着王安石路线继续变法“强国”。攻伐西夏,本是一场准备多年、算无遗策的“必胜之战”——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人再精、国再富、兵再强,只要天子逆天而行,结果就只有失败和耻辱! 上至朝臣,下至军民,都在跟着天子承受天谴,谁让你遵从这样的逆天天子? 5. 卖国割地,逆天大忌 割地卖国,是国家层面的最大耻辱,是最逆天的。神宗派人去辽国签订割地国书的当天,出现太白昼见的天象,就是明证。 红朝为什么要掩盖这个?要继续歌颂王安石变法呢?因为王安石是“社会主义变革”的历史帮衬,和红朝有着太多的相似性,特别是在割地卖国上。 图41-4:红朝卖国简要示意图(仅示意北方出卖的国土)。 蒙古是红朝毛泽东政府,在前苏联的压力下出卖给前苏联做附庸的。现在红朝御用文人把这个天大的罪责栽给了蒋介石,但是永远无法否认: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立红朝没几天,总理周恩来就去蒙古,主持主权移交仪式。10月16日,红朝就紧跟苏联,和蒙古建交。而台湾几十年来的传统地图,中国都是涵盖蒙古,不承认蒙古独立的。 1999 年12月9~10日,中共前领袖江泽民在北京与来访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中俄国界线东西两段的叙述议定书》(以下简称《议定书》)。江泽民出卖了共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宝贵领土,相当于东北三省面积的总和,也相当于四十多个台湾;江泽民还将图们江出海口划给俄国,封死了中国东北通往日本海的出海口。该《议定书》彻底否定了中俄边界平等条约──康熙王朝签订的《尼布楚条约》,承认了从中华民国到江泽民之前,历届政府都拒绝承认的不平等条约。 图41-5:2002年江泽民访问美国时,海外民运人士、“中国大赦组织”声讨江的卖国罪恶。 2002年江泽民访美期间,中国领事馆以每人35美元的报酬在各地拉留学生凑集欢迎仪式。但是,当揭露江泽民卖国的车厢驶来,爱国留学生们手里的小旗再也拿不起来了…… 江泽民操纵红朝,坏事干尽,逆天之极。可是江泽民愚弄百姓、强行代表人民的“三个代表说”竟然写进了宪法,江泽民的逆天国策,而今仍然在默认中延续。红朝真的在承接前代逆天的罪恶?以身试天法?这样下去最终的结局,已经在历史上无数次地上演过了。 (未完,待续) 注释: [1]《宋史‧沈括传》 [2] 《资治通鉴长编‧卷二百六十一》:戊午(三月二十六,1075年4月14日),太白昼见……是日,上谓王安石曰:“小人渐定,卿且可以有为。” [3](南宋)洪迈(翰林院学士、魏郡开国)《容斋随笔‧王安石轻言弃地》:“熙宁七年(1074年),辽主洪基遣泛使萧禧来言河东地界未决。八年再来,必欲以代州天池分水岭为界。诏询于故相文彦博、富弼、韩琦、曾公亮以可与及不可许之状,皆以为不可。王安石当国,言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于是诏不论有无照验,擗拨与之。往时界于黄嵬山麓,我可以下瞰其应、朔、武三州,既以岭与之,虏遂反瞰忻、代,凡东西失地七百里。” [4](元)马端临《文献通考》:“(熙宁)八年三月,禧再来致书言,上命缜等乘驿往河东计议,禧必欲以分水岭为界,帝患之,诏询故相文彦博、富弼、韩琦、曾公亮以可与不可许之状。是时,彦博等四人皆上章,以为不可与地,而王安石言于帝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于是诏不论有无照验,令于分水岭擗拨,遣使持示禧,禧乃辞去。往时界于黄嵬山麓,我可以下瞰其应、朔、武三州,既以岭与之,虏遂反瞰忻、代州,东西失地七百里。七月,命韩缜等往交新疆。” [5] 《长编‧卷二百六十六》:戊寅(七月十八,1075年9月1日),太白昼见。四方馆使、荣州刺史李评河东同分画地界。……王珪会要:七月十八日,李评同分画地界。 [6](北宋)苏辙,《龙川别志》:安石谓咫尺地不足争,朝廷方置河北诸将,后取之不难。 [7]《长编‧卷二百七十九》:苏辙劾韩缜章有云:“缜昔奉使定契丹地界,举祖宗山河七百余里以资敌国,坐使中华之俗陷没方外。敌得乘高以瞰并、代,朝廷虽有劲兵良卒,无所复施。”章在元佑元年闰二月甲午。又云:“访闻河东当日割地与辽,边民数千家坟墓田业皆入异域,驱迫内徙,哭声振天,至今父老痛入骨髓,而沿边崄要,举以资敌。此乃万世之深虑,缜以一死为谢,犹未塞责。” [8]《辽史‧道宗纪》:(大康元年,1075年)十一月辛酉,皇后被诬,赐死。 作者:古金 (转自 大纪元) 责任编辑:康慧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