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重阳节的传说

重阳节的传说

781

黄历的“九月九”是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女兒節。它的命名由来是这样的 古人称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所以称为“重阳”。重阳佳节的起源根据《二十四史》大约可以追溯至汉代。那又由于“九九”和“久久”同音,有长长久久的含意,因此也有长寿之说。重阳节因此又发展为“敬老节”,希望每位老人家,都能富贵长命的意义

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有位侍女叫贾佩兰。戚夫人死后,贾氏被逐出宫,她曾回忆宫中的生活:九月九日,佩茱萸,食牵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据说呢酿菊花酒需 从前一年的 重阳就采集菊花及其枝叶,掺杂在黍米当中酿制,到了次年的重阳节就可以开坛饮用。

南北朝《续齐谐记》中写了一个关于重阳习俗的传说:汝南桓景随道人费长房游学累年,一日,费长房告诉他九月九日家中当有灾难,宜急回并令家人各作降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桓景 如言举家登山,晚上回来 果见鸡犬牛羊全部暴死。于是世人重阳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中医记载茱萸叶能防蚊叮虫咬,菊花可 驱目疾肿毒,所以茱萸也得了个雅号叫“辟邪翁”,菊花也又名“延寿客”。
“菊”字的来源本是“居”加“念”字头,意思是“穷尽”,也就是说菊花开过,一年中再也没有花开了。那说到这儿呢,不禁想起咏菊的诗词来。历代诗人词家都以菊为深秋之花,所以基调大多落于悲秋伤怀。如唐朝岑参的“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宋朝李清照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唯有黄巢的《不第后赋菊》与众不同,“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直写得豪迈雄奇,仿佛有无尽的国色天香裂笔透纸而来。
唐朝贞观某年的重阳,太宗皇帝赐文武五品以上的官员骑射于玄武门。宋国公萧瑀连发了好几箭都没有射中。欧阳询便作了一首诗来嘲笑他:“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欲高反复下,应西还更东。十回俱着地,两手并擎空。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这首诗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说来也巧,初唐四杰之首的大诗人王勃,他的千古名作《滕王阁序》正是写于重阳节这一天,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更使王勃一夜间名贯大江南北。
宋朝的重阳节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根据《梦梁录》记载:宋代人每年重阳节都要“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宋朝人还给菊花、茱萸这两样东西起了两个雅致的别号,叫菊花为“延寿客”,茱萸为“辟邪翁”。
当时有名的菊花高达七、八十种,如万龄菊(形状如莲房者);金铃菊(又黄又圆的);桃花菊(粉红色的),花的颜色、名字,多得不胜枚举,简直可以说是菊花花会。咏菊花最著名的莫过于女词人李清照的重九《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端老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重阳时已經是深秋,草木绿意不再。此时正是赏看红叶的好时节。明、清京都人好于重阳至西山赏红叶,或洗温泉。也有人携带酒菜到郊外痛饮终日,称为“辞青”。

那重阳节會有哪些习俗呢

佩带茱萸
茱萸属芸香科 落叶亚乔木,古人佩带的有三种,分别是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其中前两种为中药药材,具有润肝燥脾,温中下气,除湿解郁,去疾杀虫等功能。
古人将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每逢重阳节,人人佩戴,后世称之为“茱萸会”,或称重阳节为“茱萸节”,现今佩茱萸的习俗已經没有了。

酒也是节庆必备的饮料,重阳节是九月九日,九九与菊酒谐音,所以要喝菊花酒。九月已是秋天菊花盛开,故九月又称“菊月”。
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九月闲居》诗序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持胶靡由,空服九华”。陶渊明一生酷爱饮酒,性情恬淡,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每次到重阳节时就陶醉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风雅情绪中。根据南朝 宋檀道鸾《续晋阳秋》中记载:
有一年的重阳佳节,陶渊明在家里东边的篱笆下正欣赏着菊花,弹琴唱歌时,遗憾家里没有准备酒过节,只好慢慢的走在菊花丛中,并摘了大把的菊花,坐在屋旁的篱笆旁惆怅。突然间抬头看见一个身着白色衣服的人,带了酒来,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送酒使者。原来朝廷屡次要征召陶渊明作官,他都不答应,王弘想要结识他,曾多次给陶渊明送酒。这次陶渊明见酒大喜,立即打开酒坛,在花丛中畅饮,酒醉诗兴大发,吟出了《九月闲居》这一首名诗。而“陶公咏菊”、“白衣送酒”的故事,也成为后世文人喜好的典故了。

在唐朝及宋朝时,重阳节也讲究吃糕,就如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应节的食品。因“糕”与“高”同音,古人又相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重阳节登高的时候吃糕,象征步步登高。
到了宋代,根据吴自牧《梦梁录》云:在重阳节吃糕已十分讲究,“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钉,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禁中阁分及贵家相为馈送”。
明清人们吃花糕也颇有讲究,依据明人谢肇浙《五杂俎》:在重阳日清晨,把花糕切成薄片,放在未成年子女的额上,祝福道:“愿儿百事俱高”。这充分表现出古人望子成龙的美好心愿。

那根据《西京杂记》記載,重阳登高开始于西汉。重阳节前后,天气渐凉,也是登山活动的好时辰。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就喜爱重九登高,因此描写重阳登高远眺、欣赏山河美景的诗相当的多。
到今天,登高已经是广受喜爱的健身活动,大家利用星期假日,扶老携幼登山健行,从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舒展筋骨,锻炼体魄,调剂心情,还可以增进人际关系,真是一举多得的活动。许多团体也利用庆典,举办登山活动,都受到欢迎。
放风筝也是重陽節的習俗之一
风筝也叫“藥”,最早的风筝是用木或竹做的,所以叫做“木淵”,据说鲁班曾与墨子比艺,做出能在天上飞三天的木鸢。到了东汉以后,才出现用纸做的“纸鸢”或“纸藥,到了五代时,李邺曾在宫中放纸鸢,纸鸢上装有响笛,风一吹,便发出近似古筝的声音,因此把纸鸢称为“风筝”。到了明清,风筝的制作更为精巧,种类也大为增多。
在古代,风筝曾多次被利用于军事,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韩信就曾利用风筝来测量皇宫的距离,准备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皇宫。南朝的梁武帝萧衍被叛军围困在台城,唐代张伍被叛军围困在洛城时,都是利用风筝把求救信送出去的
“九月九,风吹满天啸”,就是形容重阳以后,风筝满天飞的情形。由于黄历九月以后,季风渐强,而另一方面又天高气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
重陽節呢還有一個習俗 那就是敬老活动
“九九”谐音“久久”,代表老人高寿,内政部为了弘扬“敬老崇孝”的传统,特别订定以重阳节为“敬老节”,此后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展开敬老活动,唤醒民众重视老人、尊敬老人以这一天为“敬老节”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好的 今天重陽節的故事就分享到這裡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