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漫谈“孝道”(一) 古代圣...

漫谈“孝道”(一) 古代圣王以孝治天下 什么是真正的孝道

2058
“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忠孝节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孝占有重要位置。(图:志清/大纪元)

【大纪元2015年08月21日讯】(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忠孝节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华传统美德,其中孝占有重要位置。《孝经》中把“孝”升华到天理的高度,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道运行的常理,是地德承载万物的大义之理,是人必做的行为。

以孝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圣王治国的基本思想之一。中国自来家国一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结构单位,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和则国和,家兴则国兴,家庭稳定则社稷稳定。所以自古教化百姓都首先从齐家开始。

《弟子规》通篇都在讲孝。那么到底什么是孝呢?现代人认为孝就是赡养父母,可古人不这么认为,子游向孔子问孝时,孔子说;“现在人认为孝顺只是在饮食方面能供养父母,狗和马也都被人饲养照顾。如果奉养父母时,缺乏恭敬之心,那跟饲养狗和马又有什么分别呢?”

子夏问孝时,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为孝乎?”其中“色难”有二种解释:一是说侍奉父母时,子女一直都能保持和颜悦色最为困难;一是指无论父母的脸色是否好,子女都能始终恭敬最为难得。

《弟子规》中:“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当父母喜爱我们时,孝顺是很容易的事情。当父母讨厌我们时,我们还是一样孝顺他们,这种孝行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虞舜至孝 孝感动天

自古以来,能尽孝道的人很多,但是像舜那样受了种种陷害仍能保持孝心者,毕竟少见。虞舜,本姓姚,名重华。父亲叫“瞽瞍”,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谋害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况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能包容,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欣。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

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橕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逃过一劫。

又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就从上面往井里倒土,想要杀死舜。当象得意的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但舜并未露出忿怒的脸色,仿佛若无其事。此后奉侍父母,对待弟弟,越加谨慎了。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的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网络图片)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而潸然泪下!然而,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在《中庸》中,孔子更盛赞舜:“舜其大孝也与”,大舜之“孝感动天”也位于《二十四孝》之首。

王祥卧冰求鲤

《搜神记》和《晋书》都记载了关于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王祥,字休征,琅邪人,是个至孝之人。他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待他不慈,数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不好,于是失去了父爱。他每天被责命清扫牛房。父母有病,他衣不解带地侍奉他们,毫无怨色。

有一次,继母重病,要以鲤鱼做药。当时天寒冰冻,河水已经结冰,哪里才能找到鲤鱼呢。他便解开衣服,希望能用体温化开冰,抓到鲤鱼。这时,冰忽然自动裂开,一对鲤鱼跃出河面,王祥高兴地拿着鱼回家孝敬继母。乡人惊叹,以为是他的一片孝心感动上天所致。

王祥卧冰求鲤。(网络图片)

王祥长大成家之后,继母对他依然百般刁难。但是他的弟弟王览对兄长却非常尊敬,每次母亲惩罚哥哥时,弟弟就会来从旁解围。王祥的道德和学问日渐提升,名声也愈来愈好。继母随起了害王祥的念头,在酒中下毒给王祥喝。结果弟弟发现了,在情急之下,冲过去把毒酒夺过来,当场要喝下去,后母看到这一幕,立刻把毒酒打翻,感到非常羞愧。兄弟之情最终感化了继母。王祥用其有德行和真诚,转变了这个恶缘。

继母死后,王祥悲痛,依礼安葬。王祥对其弟王览,十分爱护,王览对兄长特别尊敬,兄友弟恭,远近闻名,时人把他们的居处称作“孝悌里”。

之后,王祥跟王览都在朝廷做了官。有位大官就送了一把传家宝剑给王祥,并告诉他,拥有这把宝剑的人,子孙一定会非常的发达荣显。王祥立即把宝剑送给弟弟。史书上记载,王祥和王览的后代九世都为公卿,就是做大官的。所谓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闵子骞芦衣顺母

闵( mǐn)损,字子骞( qiān),春秋(周朝)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德行与颜渊齐名,为二十四孝之一。

闵子骞幼年丧母,父亲再娶,后母生了两个儿子。子骞对父母非常孝顺,但后母很讨厌他,用棉絮给两个亲生儿子做棉衣,却用芦絮做子骞的冬衣。寒冬时,父亲叫子骞帮他驾车,子骞被冻僵了,老是拿不住缰绳,掉了好几回,被父亲责备,子骞也没为自己辩解。

闵子骞芦衣顺母。(网络图片)

后来父亲看他冻得脸色发青,用手一摸,发现衣服很单薄,撕开衣服一看,才知道不是棉衣,而后母的两个儿子穿的都是纯棉做的冬衣。父亲感到很悲痛,决定休妻。子骞泪如雨下,乞巧父亲:“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意思是母亲在只有一个孩子受冻,如果母亲离去,将有三个孩子受冻。继母听了深受感动,终于悔改,如慈母般公平的对待三个儿子。闵子骞的孝子之名也因此而传遍天下。

责任编辑:林妍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