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眸 【康熙大帝】盛世下的西洋景...

【康熙大帝】盛世下的西洋景观(上)

431
清初,中国的传教士们,更和圣祖皇帝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大清盛世下,万千气象中别开生面的奇景。图为开创康雍乾盛世的康熙大帝。(图片来源:大纪元制作)

晚明时期,一个叫利玛窦的意大利人踏上中土,从此开启“传教士”在中华王朝的传奇经历。到了清初,其中的佼佼者更和圣祖皇帝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大清盛世下,万千气象中别开生面的奇景。

康熙大帝的宫廷中,就有这么一群“传教士”官员:他们穿着中华袍服,说着流利的汉语或满语,却长着高鼻深目、雪肤金发的西洋面孔。看上去怪异有趣,又充满了神秘感。他们来自遥远的欧洲,肩负传教布道的使命,却带来了大洋彼岸奇特的器物和丰富的知识,意外地繁荣了中华的文化和科技。

作为异乡人,传教士每天接受着或好奇、或敌视的目光,在中国经历着大起大落的人生。他们既能凭借渊博的学识,享受帝王之师的尊崇;也会因为信仰的差异,遭受牢狱之灾的屈辱。对待这样一个群体,康熙帝是怎样的态度呢,又和传教士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历法之争

杨光先、汤若望曾在午门外九卿面前,推测日影,无奈百官中没有一人知道测算的方法。——康熙帝

(出处:杨光先、汤若望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庭训格言》)

汤若望像。(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利玛窦是入华传教士中最早期的开拓者,他确立未来两百多年的传教模式,一方面用汉语传播基督教,一方面用西方科学知识吸引华人的注意,同时不反对华人的祭天、祭祖等传统习俗。利玛窦的一系列活动,为华人展现了西方世界的一角,自己也成为备受朝野名流甚至是天子关注的明星人物。

康熙朝也有几位著名的传教士,他们都是沿着利玛窦的路子在康熙帝身边活动。虽说他们是传教的信徒,但他们在中华的活动,更像是佐助康熙盛世的科学精英。其中,第一个走进清朝皇室的传教士,就是来自德国的历经明清两朝的汤若望。

汤若望勤勉好学,在入华前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因为精通历法并准确预测月食,他很快受到明朝皇帝的赏识,供职钦天监,也就是朝廷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立法的机构。另外,他还奉旨为军队铸造大炮。

朝代更替之际,汤若望凭借天文与历法方面的专才,继续沐浴隆恩,主持钦天监工作。由于他推行的西洋历法比中国的旧历更精确,新法得以在清朝推行。汤若望又对新历法进行修订,完成《时宪历》,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中最后一部、也是最准确的一部官方历书。汤若望为清朝历法做出了杰出贡献,因而在顺治十年(1651年),顺治帝赐其尊号“通玄教师”,并亲切地称他为“玛法”(爷爷)。

然而到了康熙朝,汤若望及其他传教士就受到了以杨光先为首的守旧派官员的攻讦。康熙三年(1664年),康熙帝不过十岁幼龄,就目睹了一场新旧历法之争。杨光先上书弹劾传教士,甚至提出“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1]的极端观点。

七十三岁高龄的汤若望,口不能言,只能由他的助手南怀仁神父代为受审。在辅政大臣的操纵下,朝廷判定汤若望死罪,南怀仁等三位传教士受杖刑一百,并驱逐出境。康熙四年,汤若望又被改判为更残酷的凌迟刑法,其他传教士的处置也相应加重。随之而来的,却是京城接连出现地震、暴风、尘沙漫天的恐怖气象。幸好,孝庄皇太后及时降旨,免除汤若望等人的刑罚。

经此冤狱,传教士的境遇暂时走向低谷,汤若望病逝异乡,钦天监也被不懂历法的杨光先接替。不过,随着康熙帝的亲政,一切出现了转机。汤若望的遭遇给康熙帝留下很深的印象。多年后,康熙帝回忆此事仍然感慨地说:“朕幼时,钦天监的汉官和西洋人不和睦,互相弹劾攻击,几乎到了被判死刑的地步。”[2]

康熙帝对传教士采取更为开明宽容的态度。康熙七年(1668年),当杨光先呈上新历法时,康熙帝第一时间召南怀仁查验,结果发现了许多漏洞。于是,他重新请回南怀仁等人,与杨光先当庭辩论。次年,康熙帝又命他们分别到观象台,对当年的节气和天象进行预测。结果南怀仁的推测无一谬误,杨光先等人就出现很大误差。

这次中西历法的较量,西方传教士以严谨精确的算法胜出。康熙帝下诏,为汤若望平反昭雪,复其封号,并为他写下祭文;命南怀仁继任钦天监一职。

倾心西学

朕认为自己都不懂的知识,怎么能评判他人的对错,因此发奋学习(西方知识)。——康熙帝

(出处:朕思已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庭训格言》)

康熙帝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和钻研精神,投入西学世界中。图为盖帝博物馆展出的法国挂毯,绘制“中国皇帝的故事”之一。这幅图片是《天文学家》局部图之一。(图片来源:Juliet Zhu/大纪元)

传教士的到来,不仅为中华带来更完善的历法,而且激发了清朝皇帝对西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原本就勤勉好学的康熙帝,遇到了全新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学、解剖学,深感作为帝王,如果不了解新知识,就无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于是,他立刻以超越常人的毅力和钻研精神,投入西学世界中。

康熙帝的日常行程中,除了御门听政和日讲,还多了一项学习西方知识的活动。宫廷里的传教士们,都是他的导师。

还是破晓时分,南怀仁就匆匆来到康熙帝的内殿,直到午后才告退。在处理政务的空闲时光,康熙帝在南怀仁那里,学习几何学、力学、天文学等知识,还有一些数学仪器的应用。他还嘱托南怀仁翻译《几何原本》,为此,这位传教士专门学习了满文。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和白晋,不远万里给清朝皇帝带来了三十件科学仪器和书籍,康熙帝圣心大悦,立刻决定让他们入宫做自己的科学老师。随着传教士不断入华,康熙帝的老师也多了起来,课程内容也更加丰富。

比如他向比利时的安多学习天文和算学,向法国的张诚和白晋学习几何学、解剖学,还向法国的洪若翰、刘应学习天文仪器如秒钟、水平仪的应用。康熙帝中年时,患上疟疾,洪、刘二人进献了西药奎宁,药效立竿见影,这又推动了康熙帝对西药的研制和推广。

康熙帝学习是非常刻苦的。根据传教士们留下的书信或者文章的记载,康熙帝以学习为最大乐趣,每天都会聆听传教士的讲解,上午、下午各两小时。讲课时,康熙帝特许他们坐在御座旁,以便更加自然地授课。下课后,康熙帝继续复习学过的知识,遇到疑难更是虚心求教,并且不断钻研直到完全掌握。

于是,大臣和宫人也见到了一位不同于以往各朝代的皇帝。无论走到哪里,康熙帝都会让侍从随身带着各种测量仪器,随时进行各种实验或研究,比如测量两地距离、山的高度或河流的宽度,有时用天文仪器观测天体,有时计算日晷上针影的长度。

由此可见,康熙帝学习西方学术,并不满足于纸上谈兵,而是希望把它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面对完全陌生的民族和文化知识,康熙帝都以开明广博的胸襟接纳与包容,对自己的西洋老师也非常敬重,为他们授官职、赐封号,用其所长为帝国所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康熙帝也成为学贯中西的通才,这为他治理国家提供更广泛的思路和帮助,他在治河时下旨修改的立体清口河道图,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在康熙帝创建中华王朝盛世的同时,在遥远的欧洲大陆,由太阳王路易十四治理的法兰西王国,成为西方世界的中心。两位君主,如同双星一般,点亮了整个世界的璀璨文明。藉由传教士的中华之旅,东西两大君主,也即将展开一场历史性的邂逅。

康熙二十年(1681年),比利时的传教士柏应理在江南一带生活了二十多年了,这时他奉罗马教廷之命暂时返回欧洲,出发前他带上了年轻的中国朋友,一个二十五岁的读书人沈福宗。

三年后,沈福宗拜访法国,得到路易十四的隆重召见,成为出现在法国宫廷的第一位中国人。他带来了翻译成拉丁文的儒家典籍和中国名人的画像,并亲自展示了书法艺术。沈福宗的外貌、衣着、谈吐和气质,立刻轰动了法国上流阶层。这也让太阳王意识到,和中华帝国交往的重要性。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一艘豪华的渡船从法兰西航向东方,船上载着六名博学的传教士以及数不尽的科学仪器和西洋珍宝。这六人是太阳王选定的“国王数学家”,历经艰险的海路和陆路的旅途,他们中的五人——白晋、张诚、洪若翰、刘应、李明,终于在康熙二十七年抵达清朝京城,并很快拜见了文武双全而且雄才大略的中国皇帝。

康熙帝对于法国使者的到来,非常欣喜,并向他们学习西方知识,也了解了太阳王的故事。随着学习的深入,康熙帝深感,泱泱华夏帝国,需要更多的西方科技人才,因而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任命白晋为中国特使返回法国,招募更多的传教士,同时为素未谋面的太阳王送去了厚礼。

有趣的是,曾经的法国使者,摇身一变成了清朝的特使,白晋送来了四十九册中文书籍和其它珍贵的礼物,令太阳王无比惊喜。白晋还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中国现状》和《康熙皇帝》两本书,献给法国王室。

太阳王在白晋描写康熙帝的文字中,仿佛看到了另一个自己。的确,康熙帝和太阳王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童年践祚,少年亲政,都爱好音乐和艺术,都以非凡的文治武功开创一朝一国的鼎盛时期。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对彼此的文明表现出尊敬和渴求。这些相似处,拉近了两位君王的距离。

白晋回国,让欧洲人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华清朝,并随之刮起了盛行两百多年的中国风艺术潮流。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钦差大臣白晋带着九位传教士再次从法国踏上了征途。这些人都在清朝施展才学,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绘制《皇舆全览图》的地理专才雷孝思,有培养外交人才的巴多明,有创作西洋乐曲的小提琴家南光国,还有把《赵氏孤儿》传到欧洲的翻译家马若瑟。

白晋等人进入中国的时候,正逢康熙帝南巡。康熙帝在镇江的御舟上,亲自接见了九位传教士。根据白晋的书信记录,在太阳王送来的所有大礼中,康熙帝最感兴趣的,是一幅国王的肖像画,他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地球另一端的伟大君王。似乎两位东西方的英主,在那一瞬间出现短暂而神奇的交会,也在历史上留下难得的一刻。

注释:
[1] 杨光先《不得已》下卷:《日食天象验》。
[2] 《庭训格言》: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苏珊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