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 反修例運動一週年ㅤ一個大學...

反修例運動一週年ㅤ一個大學生輔警的自白

178

【文:大學生輔警】

反修例運動快將一週年,香港人,一切安好?

過去一年,香港在社會動蕩和疫症的艱難環境中走過來,不論你抱任何政治立場,相信每個香港人都不會忘記這一年香港所發生的人和事。

筆者是一名大學生,亦是一名輔警。很矛盾吧?大學生、警察,兩個身份看似對立,我亦因這兩個身份,經歷黃藍兩個陣營的人所受的痛苦。被起底,被故友絕交,被 unfriend,被藍絲標籤為「暴徒大學生」、「曱甴」,同時又被黃絲標籤為「黑警」、「狗」,這些我都經歷過。

你也許覺得,大學生又做得警察,抵死。

讀到這裡,你可能覺得我打這篇文章是想為警隊洗白。先作利申,我沒有受任何人的指示去為警隊辯護。說白一點,如果我只關注個人仕途,我大可默不作聲,不需要冒這個無謂的風險發聲。警隊所作所為,相信鏡頭下自有分䁱,大家亦能自行判斷。我只是想在運動一週年之際,回顧一下自己這年的心路歷程,和提醒自己當警察的那份初心。

初心

2014 年佔中時,我仍是中學生,當時眼見朱經緯和七警的所作所為,和今天很多香港人一樣,心中有個疑問:為何警察會這樣做?是不是所有警察也是這樣?警察不理應是保護市民的嗎?我可以做什麼去作出改變?於是,當時我給自己一個目標,我想做個好警察,去做我力所能及的改變。我自知不能改變所有事,但我想在大學畢業後做個好督察,起碼控制我自己的小隊不作濫權的行為。如果有多些人做這個改變,也許能在黑暗中找到曙光。很多人也笑我想法太天真,太理想主義。然而,我覺得自己有夢但不去追,我無法接受。

6.12、7.21 心路歷程

我們也讀過警例,去年六月至今警隊很多行為也在踩界。6.12,當天我不是在前線執勤,前線警察和示威者的衝突場景我也只是回家才有時間重看。回到家中翻開手機,一些兒時稱兄道弟的故友經已表明會因我的身份和我割蓆。不開心是有的,但那天真正讓我落淚的,是我看到速龍小隊成員捉住已制服的人,但仍向他們揮棍的場景。五年前的憤慨頓時湧上心頭,淚水不自然落下,為何五年前的朱經緯又再出現?警隊武力使用原則清楚列明,「目的達到,武力立即停止」,既然示威者經已被制服,之後的棍棒,無可抵賴是情緒失控所致(詳見本文末:一名已離職督察就 6.12 的分析)。7.21,就當有部份示威者剛在港島擲汽油彈回元朗,警方有權用相應的罪名拘捕他們,但這不代表他們應被黑社會打,更何況車箱內有其他無辜市民。「保障市民生命財產」,是警隊 178(抱負、目標、價值觀)中清楚列明的。我明白當日人手調配緊張,但這不是縱容黑社會打人的藉口,市民報警求助卻又遲遲未到場。那兩名在元朗站內轉身離開的警察,嚴格來說已算是 13 項違紀行為中的「執行職責時怯懦」。不少人對香港警察的信心,也許就和當日這兩名警察一同拂袖而去了。及後的事件,很多人也已經評論過,我也不在此一一詳述了。

離開/留低?

曾經有一段時間,身邊和我信念相近的大學生輔警都一一離開警隊。離開,也許是因為一份無力感,也許是因為察覺到自己的渺小,也許是因為朋輩家人壓力,也許是因為沒有人明白自己,裡外受敵的痛苦。這些感受我都能體會。

你或許也曾聽過/喊過坊間一句口號「好仔唔當差,當差正____」,「有良心嘅就辭職啦」。亦曾有朋友跟我說過,他能接受讀書不成的人去當警察,但他不能接受有學識的人穿起警察制服。我明白經歷過去一年,大家對警察心裡有氣。然而,請細想,當所有有良知的人都不做警察,是否就是對香港最好?示威現場,當你細心留意,不難發現會有警察捉住身旁一些情緒失控的同胞,如果這些較高情商的人都不做警察,是否就是對示威者最好?一間黑暗的密室,如果連半點微弱的光也不嘗試帶進去,又怎能幻想照亮整個房間?

報仇/愛你的仇敵?

筆者也曾遭起底。其實,我的身份,也許早就該料到有這一天吧。坦白說,筆者執勤時不曾蒙面或濫權,自問無愧於人。相比憤怒,更多的是一份無奈。其實,我知道什麼人有份將我的資料放上網,如果我抱着一個報復的心態,我大可對他做同樣的事情,將那些人的個人資料放上藍絲群組。然而,即使你可能會笑我左膠大愛,我始終認為,以惡報惡,終究會使我們跌入仇恨的深淵,亦無助解決問題(詳見本文末:劉進圖感言)。大家也許曾恨過一些對自己作惡的人,其實,當你有一天能有氣量放下這份仇恨時,你放過的不是對方,你是放過你自己。我不是叫大家忘記過去發生的事,反之,留下那塊擊傷你的石頭,從錯誤中學習,在批評中自省。你會發現,對比報仇,你會有更多的學習。

結語

香港的路,未來將來越趨艱辛。容許我最後引用香港著名填詞人林夕的一句話「我不相信世上的黑暗永遠戰勝光明,只要保持自己的光明,螢火蟲也能照亮世界。」香港人,互勉之。

 

參考資料
立場新聞。〈一名已離職的督察:白恤衫,要對得住個膊頭〉。
明報。〈劉進圖感言:不要讓仇恨滋長〉。
香港電台。〈鏗鏘說:林夕︰放下與執著〉。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