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走得久强度够 快走比慢跑...

走得久强度够 快走比慢跑好

315
健走(pixabay)

美國大型研究發現,快走如走得夠久且達到一定強度,比慢跑更能預防糖尿病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網路流傳北歐式健走及持杖健走,運動量竟多10倍,國健署闢謠表示,沒有證據可直接印證。

中华日报引用台湾國健署观点表示,北歐式健走及持杖健走(  pole  walking)就動作分析上,北歐式健走的人體動作的確「多」(複雜)於散步或健走,但若直接提及「北歐健走方式  1千步效果媲美走萬步!運動量可多  10倍」及「比一般的走路,獲得高達  1.5倍的運動效果」,與「上半身的運動量更是可能增加到  10倍之多。」等,就目前而言並沒有證據可直接印證此類的說法。

國健署表示,依世界衛生組織建議,  18-64歲成年人身體活動量為每週至少  5天,每次運動至少  10分鐘且每週累積達  150分鐘的中等費力身體活動,將促進心肺與肌肉骨骼健康及降低非傳染性疾病與憂鬱的風險。

健走(pixabay)

在諸多的運動型態中,健走不見得需要人作伴,不需要花錢購買或租用特殊的器具,再加上沒有時間、場地的限制,因此不失為最經濟、有效的運動方式之一。世界衛生組織也推薦,健走是最容易執行且適合於各年齡層的運動項目。

健走主要可以分成運動式、長距離、生活式三種類型:運動式健走需持一定的速度,對於平常沒有養成運動習慣的人,通常會比較難持續下去,為「進階級健走」;長距離健走可以選擇景色優美的地方,享受邊走邊玩的樂趣,同時放鬆心情,紓解壓力;生活式健走儘管強度不高,但仍能確保一定的運動量,屬於「初階級健走」。同時也是最適合用來改善和預防生活習慣病的健走模式。

健走(pixabay)

國健署表示,美國大型研究發現,快走比慢跑更能降低血壓、血糖和血中總膽固醇量,進而預防糖尿病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但必須走得夠久,且達到一定強度,才能發揮應有的效益。

所以應檢視健走時要有覺得有點累,呼吸及心跳比平常快一些,也會流一些汗的感覺,健走完後應該要有輕微痠痛以及疲倦感,這樣才表示健走的強度是適宜的。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