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阔天空 中美博奕評論 — 從英德法...

中美博奕評論 — 從英德法態度看「國際戰線」成效

158

中美大國博弈,從來非兩國之事。兩國相爭牽動全球勢力棋局,亦一再衝擊傳統地緣勢力的框架。香港有朋友主打「國際戰線」,希望乘著國際間的大風大浪,從而借勢為港人爭取最大利益。意圖肯定是好,但國際形勢之複雜,一不小心容易做成眼高手低,令港人假希望隨時變真絕望。

①德無力撐大旗 面向中國圖利

相比起 G7 多國的模棱兩可,德國走的是默克爾式日耳曼形態,講求事事堅定立場鏗鏘,但外交及國際形勢戰略上卻屢屢受挫:先是收容敘利亞難民,牽起中歐「忍得你耐」式決裂;其後法國、西班牙又利用中歐「波匈捷斯」,聯手壓制德國在歐盟獨大。

默克爾心裡明白,德國已無力支撐歐盟大旗。做歐盟「一哥」所付出的經濟和政治代價,已非德國 8,300 萬人和 40,000 億美元 GDP 所能承受。從二戰走來,德國歷任政府知道其歷史責任,從來不期望在世界進佔頭席,但控制歐洲的野心卻從未減退。中國經濟實力軟硬兼施,席捲中歐和東歐,近年亦在西歐越見嶄露。德國仍然擁抱全球化,堅信經濟結構性分工及尊重中國生產以及發展的角色,在無法與澎漲中的中國抗衡,外交政策唯有由剛轉柔,視中方為策略性盟友。

因此短短一年多內,德國就由給予黃台仰政治庇護、外長高調與黃之鋒會面合照,轉為默克爾迅速拒絕出席美國大衛營 G7 峰會,再由外長配合中方輿論,高調稱黃之鋒有「分離傾向」。香港的年輕朋友,如果在目睹德國靠攏中國後,依然堅持以合照、通訊為本的「國際戰線」大有可為,恐怕只會兩手空空失望而回。德國的行徑,亦讓傳統對手法國的外交空間驟增,馬克龍在「港版國安法」繼續曖昧模糊,歐盟這「國際戰線」已有辱無榮。

②美國揚言撤軍 德國大機跪低

特朗普 5 月 29 日記者會如何打咀炮,我不再重覆,唯一要強調的是,美國絕不會冒險與中國「隻揪」。因此特朗普原計劃 6 月尾召開大衛營 G7 峰會,將香港議題定為會議重心,目的就是攬著各國盟友共戰北京,先為大選,後為其美國優先的反全球化戰略做勢。作為中方的策略性盟友,德國立即單方面拒絕出席;即使美國要求擴大 G7 至 G11,德國站頭反對的態度依然。6 月 6 日,美國強烈回應德國,揚言削減 25% 駐德美軍。

美國撤走駐德美軍,帶來的不是軍事安全問題,反而為德國製造直接且巨大的經濟壓力。特朗普施的是一石二鳥之計,一方面讓德國面對驟然增加的軍費和國防建設開支,進一步拉緊德國疲弱經濟,意圖令默克爾就範;另外警告未見強硬的歐盟主席、來自德國國防系統的雲特萊因,處事別靠近北京利益立場。

可以預期,默克爾及歐盟在不久的將來會向特朗普跪低。但心水清的人都知道,特朗普的施壓行為,單純為了總統大位,而非真心反對「港版國安法」。

③國際戰線顯神威 成功爭取「BNO 續居權」?

縱然德國投靠中國已成事實,但「國際戰線」肯定不會因此灰心,因為至少為港人「成功爭取」「BNO 續居權」。實際程序未出,部份港人已經興奮雀躍。亢奮情緒絕對可以理解,但個多月後恐怕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為何仍要港人子女繳交當地人 10 倍的學費?為何 NHS 醫療系統要港人另外購買昂貴保險?為何香港人沒有英國國民真正待遇?

英國先前的「脫歐」,就是來自民粹排外,目的就是要擺脫東歐人口對英國系統的壓力。大家期望英政府,透過加持 BNO「大愛救疾苦」,現實上其實充滿矛盾:英國  NHS 醫療系統應付 6,600 萬英國國民已經不勝負荷,怎來額外的預算和資源,去應付超過 5% 的增容,讓 300 萬香港 BNO 持有人及其家庭到英國為其系統做壓力測試?約瀚遜為保自己的屁股,肯定不會容許香港人將失業率拉高,肯定不會讓港人到英國領取國民福利,肯定不會讓 IELTS 不達標的香港人入讀英國院校。如此下來,甚麼的香港人能夠得到「救贖」買張機票就直飛倫敦?我想,不外乎有錢投資的人、醫療系統的人、Big City 缺乏的專才,而不是跟你我一樣的平凡港人。英國會幫,但肯定是要香港人到人煙稀少地區開荒或拉五眼聯盟落水分擔政治及行政風險。「國際戰線」要檢討的是,美麗幻想的「BNO 續居權」其實正正衝擊著最為社會承擔那一群體,繼續一年來為香港奮發的意志。

④國際並無真正支援 香港未來仍靠自救

經營「國際戰線」的基礎,必需具備足夠的國際視野,充份掌握國際形勢及其變動,能明白國與國之間因著地緣利益和形勢牽動的利害關係;而不是靠與外國政要合照、通訊做文宣,做成不實在的資訊,讓港人對不確定、不清楚的未來過度亢奮。

現在國際上,明顯不具備兩肋插刀撐香港反國安法的形勢。我們不是要像匯豐和渣打般逆來順受,但處事取態肯定要謀定而後動。如果我們有勇而無謀,誤判北京受盡壓力快要讓步,6 月尾只會迎來失望絕望。

成語說「居安思危」,既然現在「居難安」,更應冷靜「思更危」,既然思更危,就不能輕易把期望全投放在一條路上,這是去年至今大家都學到的道理。各方更應根據現時形勢冷靜思考,各國經濟上、政治上或其他方面能夠採取的行動包括?香港民間的選項有多少?各種行動為其帶來的實質成果有甚麼?後果又會是甚麼?若能從多方面列舉盤算,才有機會從中發見出路。香港人加油!
(筆者為英國智庫 IISS 及 Chatham House 成員)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