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15年09月26日讯】“孝”是华夏传统美德之一,是儒家提倡,推崇备至,教化民众,治理国家,安定社会 的重要法宝。有句话叫“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说这才是“忠”、才是“孝”,但这是古人所倡导的“忠孝”的真正内涵吗?
据《荀子‧子道》篇记载: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孩子听从父亲的命令,就是孝吗?臣子听从君王的命令,就是忠吗?孔子回答说:对于父亲的错误,一定要劝谏,劝而不听也不能服从,因为这样会陷父亲于不义。就是说,盲目服从父亲错误的命令并不是真正的孝子。
把“从义不从父”的孝道推而广之,对于君命中不义的成分,也不能盲目执行。对于君主的错误,臣子必须劝谏匡正。古代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认为对于君主的重大错误,要敢于冒死进谏,甚或以死进谏,不分是非的从命,并不是真正的忠臣。就是说,古代的忠孝是由孝顺服从仁义之命与冒死匡恶补过两方面构成的,这样就保证了家族一切合义,宗庙不毁,保证了国家封疆不削,社稷不危。
虞舜不陷父亲于不义
在五帝时代,舜就以孝闻名于天下;在《中庸》中,孔子更盛赞舜──“舜其大孝也与”;大舜之“孝感动天”也位于《二十四孝》之首。可以说,舜之孝行是所有人中典型中的典型,以舜之孝探究孝之真义和内涵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史 记》记载,舜的生母早逝;父亲双目失明,是非不分,顽固无理;父亲再娶后妻,后母阴毒狠辣,口无忠言;生子为象,性格狂傲。三人都对舜憎恨妒忌,想尽办法 杀害他,但每次都被舜躲避开来。据《上古神话演义》,父母设法阻止舜从师学道,阻碍他娶妻成家,妨碍他与同学朋友之交往,甚至对他继承帝位都抱有敌视态 度。但舜依然跟从明师,有妻室而就帝位,与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交往。后来接尧的帝位,以孝治天下,最终也以孝行感化父母及弟弟,没有让父母成为不义之人。
曾子之“不孝”
曾 子是孔子的学生,以孝出名。《孔子家语‧六本》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曾子在修整瓜地时,不小心锄断了瓜苗的根,曾子的父亲曾皙大怒,举起大木棍来击 打他的背,一直打到曾子倒地不省人事。良久,曾子才醒过来,仍然高高兴兴地爬起来,向曾皙进言:“刚才参不小心做错事得罪了父亲大人,父亲用尽力气教训 参,该不会累病了吧?”
曾子回到房里,操起琴大声唱歌,想要让父亲听到,知道儿子身体健康无恙。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很生气,告诉门下弟子:“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自己认为没有过错,派人向孔子请教。
孔 子说:“你没听说吗?从前虞舜的父亲叫瞽叟,舜小心侍候父亲,当瞽叟想要使唤他时,舜都会出现在身边。但瞽叟想要杀他时,却从来都找不到他。如果父亲用小 棍子打舜,舜就默默地忍受。如果父亲想用大木棍打舜,舜就跑得不见踪影。所以瞽叟没有犯下不称职的父亲的过错,而舜也没有失去淳厚的孝道。如今曾参侍候父 亲,放弃身体来等着被父亲暴打,朝死里打也不躲一下,如果曾参被打死就会陷他父亲于不义,你曾参不是天子的百姓吗?你父亲杀了天子的百姓,那罪过会怎么 样?”曾子听了孔子的这些话,便说:“参的罪过大啊。”于是拜访孔子为自己的过错道歉。
由此可见,做人应该遵循孝道,孝敬父母并非一味的顺从;发现父母亲有错时应温言劝说。父母亲暴怒要打子女时,即使不是打自己,也要看情况,发现可能会有危险,先拉兄弟姐妹跑走,待父母亲气消了再回来赔罪。以免出现伤亡事故,陷长辈于不义。
秀贞劝母救妹
《弟子规》中:“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意思是:父母亲有了过错,要好好规劝使他们改正,自己要和颜悦色,声音柔和;父母不听劝告,要等到他们高兴时再规劝,还不行就哭泣哀求,就算被打也毫无怨言。
明朝时,杨秀贞的母亲一连生了三个女儿,没有儿子,生第四个又是女儿,母亲气极了,要把女婴淹死。当时杨秀贞十三岁,急忙抱起妹妹,向母亲下跪哀求:“母亲为了要儿子就杀女儿,越得不到儿子啊!如果烦恼以后的嫁妆,就把我的陪嫁给这个妹妹吧!”
祖母骂她不懂事,秀贞又跪着禀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现在却见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祖母也被感动而明白了,于是留养女婴。两年后,秀贞母亲果真生了一个儿子。
母亲生儿子时,秀贞的父亲梦见祖父告诉他:“如果第四个女儿不留下来,这个儿子铁定不能生的。”因为秀贞当初的跪禀之言,至孝感动上天,才得以延续杨家血脉。
父母的知、能有限,父母有过错也是难免的,如果做子女的明知道是错,还去执行,而不劝戒,则是陷父母于不义,也是不孝。
儿媳纠正公公的不诚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大道废,有仁义”,“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不是说你听父母的话,为了父母而做什么就是孝,否则就是不孝。为了养父母,你去偷盗、抢劫、贪污、受贿,连善都做不到,更不要说符合义了,那怎么谈的上孝。
民 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县城南街开着两家米店,一家叫“永昌”,另一家叫“丰裕”。“丰裕”米店的老掌柜眼看兵荒马乱生意不好做,就想出个多赚钱的主意。 这一天,他把星秤师傅请到家里,避开众人,对星秤师傅说:“麻烦师傅做一杆十五两半一斤的秤,我多加一串钱。”(当时的秤是十六两一斤)
星秤师傅为了多得一串钱,就忘掉了德行,满口答应下来。老掌柜吩咐完毕,留下星秤师傅在院里做星秤,自己就离开了。
米店老掌柜有四个儿子,都帮他料理米店。最小的儿子两个月前娶了一位塾师的女儿为妻。
新媳妇正在屋里做针线,爹吩咐星秤师傅的话被她听见了。老掌柜离开后,新媳妇沉思了一会儿,走出新房对星秤师傅说:“俺爹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刚才一定是把话讲错了。请师傅做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我再送您两串钱。不过,千万不能让俺爹知道。”
星秤师傅为了再多得两串钱,就答应了。一杆十六两半一斤的秤很快制成,星秤师傅果真没把秤的变化告诉老掌柜,当天老掌柜的就把新秤拿到米店使用了。
一段时间后,“丰裕”米店的生意兴旺起来,“永昌”米店的老主顾也纷纷转到“丰裕”买米。又一段时间后,县城东街、西街的人也舍近求远,穿街走巷来“丰裕”买米。到了年底,“丰裕”米店发了财,“永昌”也被让给了“丰裕”。
年 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老掌柜心里高兴,让大家猜,看谁猜得出自家发财的奥秘。大家七嘴八舌,有说老天爷保佑的,有说老掌柜管理有方的,有说米 店位置好的,也有说是全家人齐心合力的。老掌柜嘿嘿一笑,说:“你们说的都不对。咱靠啥发的财?是靠咱的秤!咱的秤十五两半一斤,每卖一斤米,就少付半 两,每天卖几百几千斤,就多赚几百几千个钱,日积月累,咱就发财了。”
接着,他把年初多掏一串钱做十五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述了一遍。
儿孙们一听,都称赞老人家高明。老掌柜高兴极了,把胡子捋了一遍又一遍。这时,新媳妇从座位上慢慢站起来,对老掌柜说:“我有一件事要告诉爹,在没告诉爹以前,希望您老人家答应原谅我的过失。”
待 老掌柜点头后,新媳妇不慌不忙,把当时多掏两串钱做十六两半一斤秤的经过讲给大家听。她说:“爹说得对,咱是靠秤发的财。咱的秤每斤多半两,顾客就知道咱 做买卖实在,就愿买咱的米,咱的生意就兴旺。尽管每一斤米少获了一点利,可卖的多了获利就大了。咱是靠诚实发的财呀。”
大家更是一阵惊讶,一个个张大了嘴巴。老掌柜不相信这是真的,拿来每日卖米的秤一校,果然每斤十六两半。老掌柜呆住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慢慢地走进自己的卧室。
第二天吃过年初一早饭,老掌柜把全家人召集到一块,从腰里解下帐房钥匙说:“我老了,不中用了。我昨晚琢磨了一夜,决定从今天起,把掌柜让给老四媳妇,往后,咱都听她的!”#
大纪元记者周慧心综合报导
责任编辑: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