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 七夕女子拜织女乞心灵手巧 ...

七夕女子拜织女乞心灵手巧 求忠贞良伴

1470
牛郎织女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年而不衰,是因为人们心底一直渴望忠贞的爱情,向往那生死相随的真情。其实今生能成为夫妻,真可能是山盟海誓的结果。(木木子/绘图)

黄历七月初七就是七夕节 ,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双七”“巧夕”“女节”“穿针节”等,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有特色的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七夕节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据说最早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大东》中写道“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人们祭祀牵牛、织女星座。到了汉代,七夕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

“夕”是夜晚的意思,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天际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老人们说这一天,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上相会,在葡萄架下静静聆听,能听到牛郎和织女的悄悄话。

七夕节的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嫂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天,天 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织女爱慕牛郎的勤劳和厚道,便做了牛郎的妻子。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下 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宫,织女牛郎被拆散。

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已婚,且育有两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夫妇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网络图片)
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已婚,且育有两子,七夕节表达的是夫妇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网络图片)

牛郎上天无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 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他们忠贞的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这凄美的故事流传了二千年而不衰。

许多人认为七夕这天是“情人节”,但民俗专家认为,七夕节其实更确切地说,它是“爱情节”。按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已婚,且育有两子,七 夕节表达的是夫妇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一种情感,恪守的是双方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

女子祭拜织女乞巧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 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 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 续。

明人仿仇英的《汉宫乞巧图》。(网络图片)
明人仿仇英的《汉宫乞巧图》。(网络图片)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繁星、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织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 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 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民俗专家介绍说,古代女子斗巧、乞巧的方式大致分为三种:“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和“投针验巧”。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皇宫中摆设瓜果、酒炎祭拜牵牛、织女二星,然后妃嫔们在月光下,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九孔针,谁穿得越快谁乞到的巧越多,这个乞巧活动一直通宵达旦,后来民间的女子也都效仿。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网络图片)
“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网络图片)

“喜蛛应巧” 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在七月初七晚,把瓜放在庭院中,如果有蜘蛛在上面结网,表示乞得巧了。而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则记载,将捉来的喜蛛(一种红色的小蜘蛛)放在首饰盒里或其它器皿里。第二天清晨,打开盒子观察蜘蛛结网的情况,如果网结得方圆得体,疏密有致,即预示 著这位乞巧者心灵手巧。

“喜蛛应巧”,姑娘们看瓜果上、首饰盒中是否有蜘蛛结网。(网络图片)
“喜蛛应巧”,姑娘们看瓜果上、首饰盒中是否有蜘蛛结网。(网络图片)

“投针验巧” 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女子们在乞巧节前一天,取井水、雨水各半,盛于碗中,放在露天下过夜,再放在太阳下曝晒 半天。到中午时分,将绣花针放在水面,浮而不沉,然后观看针在水中的影子,如果影子或散如花、或动如云、或成物形,表示“乞得巧”。如果针影或粗或细或 直,毫无花样者,便认为是“乞得拙”。

女子们月光下进行“投针验巧”。(网络图片)
女子们月光下进行“投针验巧”。(网络图片)

拜魁星得功名

古人认为天上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古代士子中状元时称“大魁天下士”或“一举夺魁”,认为是魁星主掌考运。

七月七日,男子忙于祭魁星,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网络图片)
七月七日,男子忙于祭魁星,魁星为点取状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举高中,官运亨通。(网络图片)

据说,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是主宰文运之神,所以很受读书人崇敬,特别是准备参考科考的学子们,都会在这天来祭拜魁星,祈请它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根据民间传说,魁星爷生前长相奇丑,脸上长满斑点,又是个跛脚。许多人取笑他。这位魁星爷便发愤读书,考取状元。皇帝殿试时,问他为何脸上全是斑点,他答道:“麻面满天星。”问他的脚为何跛了,他答道:“独脚跳龙门。”皇帝对他的回答很满意,便通过了殿试。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爷生前虽然满腹学问,可惜每考必败,便愤而投河。被鳖救起,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能左右文人的考运,所以每逢七月七日他的生日,读书人都郑重地祭拜。

唐朝时又将七月初七定为“晒书节”,到了这一天,上上下下、家家户户都会将家中的藏书拿出来,在院子里晒一晒,在除霉清蛀的同时,也希望能沾一沾魁星带来的仙气。其实从节气来看,这段时间刚好是在夏季阴雨季节之后,农田秋收之前,正是晒书的好时候。

接圣水洗头

七夕这天,江南一带的女子都要以槿树(做菜园或家院篱笆的矮树木)叶洗头发。相传,这天晚上织女会在银河洗发去会牛郎。织女对牛郎一年的相思之泪, 都洒落在那槿树叶上,开出淡紫、粉红或洁白的花儿。所以,到了那天,江南的女子,都会挎著竹篮子去采摘槿树叶,再把它揉碎,用它的汁液洗头。

在浙江、湖南等地方,妇女们保持着在这一天里接露水、洗头发的习俗。七月初七清晨取得的露水被称为“双七水”,认为其具备神奇的功效,可以让人常保青春美丽。

在广西一带,人们在七夕节清晨也要去河边取水,封存在瓮器里,认为饮用此水可以辟邪延年。传说中更有一个以松柏为主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必须以七月初七的露水调配制成,服之可益寿延年。所以七夕节在古代,又是一个承露配药的好日子。

文/周慧心

责任编辑:林妍

大纪元法国新闻网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