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推荐者曝光...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推荐者曝光

867
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推荐者曝光
陆媒披露,屠呦呦的诺贝尔奖推荐者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知名疟疾研究专家路易斯‧米勒。图为2004年3月25-26日,路易斯‧米勒在国际疟疾研究大会上发言。(网络图片)

据大陆媒体披露,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推荐者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知名疟疾研究专家路易斯‧米勒,他从2010年就开始每年向诺贝尔奖评委会推荐屠呦呦。而与米勒同一实验室的同事、屠呦呦诺奖另一名推手、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苏新专也起了关键作用。

据陆媒10月6日报导,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从不公布谁是推荐人,但5日记者在采访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科学家的过程中,意外得知屠呦呦诺奖的美国推荐者是路易斯‧米勒和其同事苏新专。随后苏新专介绍了整个故事。

资料显示,苏新专是厦门大学77级生物系寄生虫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在厦大读研并留校,1987年赴美读书。

米勒和苏新专力推荐屠呦呦

苏新专说,2007年,米勒和他到上海去开一个疟疾与传染媒介会议,会上米勒就问在场的人:青蒿素到底是谁发现的?怎么发现的?但没有人回答。后来米勒一直关注这个问题。他们有一天吃中午饭聊天时,谈到这个事件确实很重要,可以考虑提一下诺贝尔奖。

作 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米勒每年都从诺贝尔奖评委会收到推荐表格。作为懂中文的华人科学家,苏新专的任务就是帮米勒找到可以推荐的人选。苏新专先联系了广 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通过李国桥又找到了屠呦呦。从屠呦呦那里获得当年“523”计划的一些资料,后来又到北京见了一些“523”计划参与者,最后决 定就推屠呦呦。“523”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的“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的代号。

苏新专说,从2010年开始,米勒就开始向诺奖评委会推荐屠呦呦,又推荐了拉斯克奖,拉斯克奖很快就有回应,表示很感兴趣,马上有人过来了解情况。米勒和苏新专推荐了屠呦呦和李国桥。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后,曾引起大陆轰动。该奖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的说法。

为 了让国际科学界了解屠呦呦,米勒和苏新专为配合拉斯克奖写了一篇文章,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发表在著名的《细胞》杂志上。文中写道:“经 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我们毫无疑问地得出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中药所)的屠呦呦教授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

苏新专介绍说,这篇文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之前西方人都不怎么关注这个事件。拉斯克奖是生物学界里很重要的奖项,《细胞》杂志的影响力又非常大,连在一起就引起了关注。

苏新专说,米勒对推荐屠呦呦“非常热心”,年年推,主要是他在推。米勒是苏新专实验室以前的老板,现在已经退了下来,但仍在做研究。

一位外国人为什么会对中国科学家获奖如此热心?据《厦门日报》报导,苏新专说,米勒是100%的科学家,他连走路做梦都在想着疟疾,他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实在是太重要了。米勒甚至还想为中国青蒿素拍部纪录片,忙了两年多,但他们没找到愿意投资的人,此事被搁浅。

屠呦呦获奖的理由

据报导,屠呦呦获奖,在大陆存在一定争议。苏新专解释,他们认为屠呦呦获奖名至实归有五大理由。

一是屠呦呦把青蒿带到“523”计划里来。该项目始于1967年,当时屠呦呦并没有参与进来,从1971年在广东开会的会议记录的复印件看,那时研究一直没有取得太大进展。屠呦呦后来加入,并在1972年南京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提到青蒿素可有效杀疟原虫。

二是屠呦呦解决了青蒿提取物的提取温度。当时青蒿提取物效果不稳定,她就想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所以便由用沸点78摄氏度的乙醇提取改为用沸点35摄氏度的乙醚提取。

此外,有证据显示,屠呦呦是第一个做临床试验的人;她参与了研究青蒿素的化学结构;她也是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的发明人。

报 导称,苏新专也强调,不能否认其他人的贡献,这个项目“不是只有她做出了贡献,确实是一个团队的贡献”。其实,在屠呦呦获得拉克斯奖时,关于是否应该由她 一人得奖,已经有争议了。他说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中国有所不同。美国人不会把奖颁给一个具体做事的人,而会颁给告诉你做这件事的人。

苏新专透露,推荐时也考虑过有没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确实想不出有那么突出的。而诺奖只给个人。他说:“如果选一个人做代表,那就是她。”#

责任编辑:李金本

大纪元法国新闻网

留言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